
高句丽将军坟的故事
位于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及墓室壁画,是已被历史长河湮没的高句丽所创造的辉煌文明的经典。
乘火车穿过老岭的盘山隧道,长白山麓、鸭绿江畔的边境小城集安就映入眼帘。从车窗远远望去,龙山脚下耸立着巨大的金字塔形阶梯式古墓。在集安乘公交车就抵达高句丽王城遗址。
国内城和丸都山城
高句丽王城由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包括国内城和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这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也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
国内城是为数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城墙的平原城类型都城址,保存下来的城墙依然坚实牢固而又不失美观庄严,都城风范尤存。丸都山城位于向西低矮倾斜的山麓,布局因山形走势而巧妙构思、合理规划,完美地实现了自然风貌与人类创造的浑然一体。通过考古发掘呈现的宫殿址遗迹,仍可显示原有建筑的恢弘气势。建筑群中发掘出对称结构的两处八角形遗址,国内史学界认为鉴于寺庙等处经常出现八角形建筑,可能是举行祭祀和仪礼的场所。在东北亚地区中世纪时代城址中,国内城与丸都山城是都城建筑的杰作。
壁画精美的古墓群
高句丽王城外,在群山环抱的洞沟平原上,现存近7000座高句丽时代墓葬,堪称东北亚地区古墓群之冠。洞沟古墓群的许多墓室里绘有线条飘逸流畅、内容丰富并具有传奇神话色彩的精美壁画,距今虽已千余年,仍色彩鲜艳,著名的壁画墓有角抵墓、舞踊墓、三宝墓、四神墓、五盔坟等。洞沟古墓群中以将军坟、太王陵为代表的14座大型高句丽王陵及大量的王室贵族壁画墓,不仅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高句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是高句丽留给人类的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瑰宝。
“东方金字塔”
集安城东北4公里龙山脚下悬崖上的将军坟,据考为二十代王长寿王陵,是最具代表性的大型高句丽王陵,造形颇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将军坟墓基长31米,高12米,墓体呈方锥形,共有7级阶梯,全部采用精琢的巨型花岗岩石条砌筑而成,墓室顶部用面积约50多平方米的整块巨石覆盖。墓室内并排置放着两个石棺床。在坟的顶端,四边条石上留有排列整齐的圆洞,墓顶的积土中有板瓦、莲纹瓦当和铁钩一类构件,可以看出是亭阁建筑的遗迹,这与北方古代其他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极为吻合。墓体建筑雄伟,造型明快庄严,是高句丽建筑技艺、艺术成就所达高度的一个缩影。将军坟后面原有四座式样相同的陪葬墓,规模小得多,现仅存一座。
“东方第一碑”
将军坟的墓道朝向不远处的太王陵。太王陵的东侧矗立着被称为“东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是长寿王为纪念第十九代王永乐太王而建。碑石由一块方柱形巨石修琢而成,高6米多,四面环刻文字共1775个,字体介于隶书与楷书。汉字镌刻的碑文记述了好太王一生的功绩和有关高句丽起源及建立政权的传说,是高句丽保存至今最长的一篇实物文字资料。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与长白山的奇丽风光,组成了独具魅力的吉林奇观。
高句丽将军坟是谁的墓地
好太王碑,将军坟,丸都山
古有将军百座坟
这句话出自精选头条的一篇名叫《英雄枯骨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的文章。
将军孤单的坟冢,无人问津,而戏子的家事满城风雨,人尽皆知,在这样的对比之下,人们关心的重点一目了然。
近年来,当有从事科研的人员离世,网上就会有一批声讨,“这才是真正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科学家忙忙碌碌一生为后人做贡献,名人、艺人忙忙碌碌为挣大钱”。
随之也产生了一句“将军坟前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的戏谑之语。
高句丽墓群
辽阳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人文景观和许多美不胜收的风景区;历史人文景观主要有汉魏时期墓群壁画,唐代高句丽燕州城(白岩城)、八宝琉璃井,辽代白塔,明代清风寺、古城墙遗址;清代东京城、东京陵和曹雪芹高祖曹振彦名碑、曹雪芹纪念馆等。
自然景观有山清水秀的汤河旅游风景区,风光旖旎的核伙沟自然风景区,谷幽树茂的石洞沟森林公园,碧波涟涟的参窝水库旅游区,蜿蜒奔流的太子河及四亿年前形成的喀斯特古溶洞—观音洞和终年结冰的姑嫂城冷地、冷洞奇观。高句丽的后人
神墓中辰南和楚玉没有孩子。
楚玉,楚月,纳兰若水,澹台旋,梦可儿,龙舞,等,合成了一人——七绝天女。由于辰南和七绝天女因为种种原因有了5个孩子,加上灭恶天道的责任,人王没有接受辰南的感情。最后在灭旧天道的的时候,除辰南外都死光了。
辰南掌控了新天道,无尽的岁月之后,在雁当山,又遇见了那个纯真的雨馨,和七绝天女
高句丽墓志
隋朝十大名将
1、越国公杨素
杨素文武全才,是隋朝居功至伟的一代名将。在演义小说中,杨素都是奸臣的形象,但杨素的军事才能是不容置疑的。杨素为人诟病的主要是因为他帮助了杨广夺位,而且他为人苛刻,不归附他的人都被他暗地中伤算计。
杨素出身于弘农杨氏,擅长诗文、权谋,又非常武勇。北周时期,杨素曾两次跟随齐王宇文宪参与伐北齐之役,屡立战功。北周武帝宇文邕英年早逝,大权落在了杨坚手中,杨素顺势投靠了杨坚,为隋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巨大贡献。
杨素用兵擅于随机应变,步战骑战水战都可以灵活的指挥。灭南陈时,杨素指挥水军主力沿江大举进攻陈朝,实行优待俘虏政策瓦解陈军,配合主力舰“五牙舰”强势的攻击多次大败陈军,灭亡陈国。陈国灭亡后,江南各地士族豪强起兵叛乱,杨素又率军平乱,水、陆分进,彻底平定江南。开皇年间,突厥准备进攻大同城,杨素在灵州大胆使用骑兵突击,大败突厥。杨广登基后,汉王杨谅起兵反叛,杨素让部将正面对敌,自己率奇兵沿着悬崖深谷前进,直捣叛军大营,一战破之。
“及其对阵,先令一二百人赴敌,陷阵则已,如不能陷阵而还者,无问多少,悉斩之。又令三二百人复进,还如向法。” 这是杨素一贯的策略,对阵先让一二百人冲阵,败逃直接斩杀,这些士兵只能抱着必死之心。虽然杨素用兵严厉凶狠,同时跟随他的士兵微功必,恩威并重下士兵也愿意跟随他征战。
杨素在隋文帝、隋炀帝时期都是位高权重,死后也极享哀荣。杨素死后,他的长子杨玄感继承了爵位,后来起兵造反失败,诛连了整个家族。
2、齐国公高颎
高颎是隋朝的一代良相,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鞍马定乾坤。杨素非常推崇高颎,而相比于杨素百般为难与他有过节的大臣,高颎为人非常谦逊,有宰相的气度,治国才能也是远超杨素。
高颎少年时以聪明敏捷,熟习军事,擅用计谋闻名,曾参与伐齐平叛立下功劳。杨坚掌握大权后,招揽高颎为心腹,尉迟迥起兵叛乱时,高颎去前线担任监军,大破叛军。隋朝建立后,晋王杨广担任元帅讨伐南陈,高颎担任元帅长史,三军参谋事项全部由他决断,势如破竹的平灭陈朝。破突厥时,高颎和杨素等分道进攻突厥,率大军大破突厥,追击700余里。
高颎为人刚正不阿,因为反对废太子杨勇,得罪了独孤皇后。独孤伽罗向杨坚散播流言蜚语陷害高颎,致使他被免为平民。隋炀帝时期,重新起用高颎,不久因为私下谈论隋炀帝奢侈,与贺若弼等人一起被诛杀。
3、上柱国韩擒虎
韩擒虎出身将门,是北周骠骑大将军韩雄的长子。韩擒虎原名韩擒豹,据说他十三岁时生擒过一头猛虎,于是改名为擒虎。
在北周时韩擒虎已袭爵新义郡公,攻打北齐、挫败陈国进攻,屡立战功,非常有威名。隋朝攻打南陈时,韩擒虎担任先锋,最终率五百精骑平定金陵,活捉陈后主陈叔宝,灭亡南陈,因功被封上柱国。
“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据说韩擒虎死前屡现异象,被称为阎罗王,在《隋书》中都有记载。
4、宋国公贺若弼
贺若弼出身于将门,他的父亲就以武猛闻名,他自小就擅于骑射,骁勇善战。
在北周时期,贺若弼就跟随韦孝宽平定淮南数十城,被拜为寿州刺史。隋朝攻打南陈时,高颎向隋文帝推荐贺若弼,“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贺若弼献取陈十策,在攻打南陈时,韩擒虎和贺若弼的功劳最大。贺若弼击溃陈军主力,生擒名将萧摩诃,韩擒虎则直取金陵抓住了陈后主。因此,贺若弼非常不满,南陈精锐是自己打败的,大将都是自己打败的,韩擒虎却占便宜抢先擒获了陈后主,两人因此争功相骂甚至拔刀相向。隋文帝劝阻说两人都应授予特殊功勋,都进位为上柱国,贺若弼封爵宋国公。
隋朝一统天下后,贺若弼居功自傲,甚至放言高颎、杨素是酒囊饭袋。贺若弼的怨言致使大臣们都要处死他,隋文帝因他的功劳没有处死他,但也只是礼遇而不任用了。隋炀帝即位后,宇文弼因为私下议论杨广奢侈被诛杀。
5、柱国太平公史万岁
史万岁是个勇冠三军的名将,单骑退突厥,威名震异域。
史万岁的父亲史静是北周沧州刺史,史静战死后,他袭爵为“太平县公”。尉迟迥起兵反对杨坚时,史万岁跟随梁士彦前去征讨,因战功被拜为大将军。隋朝建立后,史万岁因为受到尔朱绩谋反牵连被贬为敦煌戍卒。突厥与隋朝打仗时,两方约定各派一员大将比个胜负,史万岁出马应战,几下砍掉突厥猛士头颅,威震突厥。其后,因在灭陈中有功,又转战千余里,破西南羌族30余部,平定江南,史万岁进封为上柱国。突厥再次犯境时,史万岁率军前去,听说是当年威震敦煌的史万岁领军,突厥慌忙撤退,史万岁趁势追击百余里,斩杀数千人。
可惜的是,史万岁战功被杨素嫉妒,陷害他致使他被杨坚下令杖杀于朝堂之上。一代名将就这样惨死,天下人无不惋惜。
6、长孙晟
长孙晟是隋朝著名的外交家,同突厥打交道二十年。长孙晟的谋略极为出众,实行离强和弱,以夷制夷,分化瓦解突厥,保持了边境的安宁。
长孙晟少时聪慧,擅长骑射,身手极为矫健。在北周时期,长孙晟还没有名气,杨坚见后就他的异才。北周和突厥和亲时,两方各派骁勇的壮士充当使者,长孙晟充当使者出使突厥,曾一箭射穿两雕。突厥沙钵略可汗对他非常尊敬,留他在突厥住了一年,因此长孙晟对突厥内部非常了解。
隋朝建立后,长孙晟负责经略北疆。长孙晟深知突厥内部分裂严重,实行以夷制夷的谋略,让突厥内部争斗不休,再也无力侵犯隋朝。隋炀帝即位后,对长孙晟也是非常重用,他去世后,非常惋惜。后来突厥围攻雁门,隋炀帝感叹“向使长孙晟在,不令匈奴至此!”
长孙晟的子女非常有名,他的女儿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唐高宗李治的母亲。他的小儿子是长孙无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
7、鱼俱罗
在《兴唐传》中,鱼俱罗是开隋九老之一,是宇文成都的师父。宇文成都被李元霸杀死后,鱼俱罗出山报仇,在潼关使用拖刀计斩杀李元霸。历史上的鱼俱罗也是一员猛将,膂力过人,骁勇善战,平定陈朝、平江南叛乱,屡立战功。杨素去灵州攻讨突厥时,鱼俱罗跟随出战,奋勇当先,所向披靡,因功被封为柱国,拜为丰州总管。在他镇守丰州时,接连几次擒杀劫掠的突厥人,突厥人再也不敢在塞上牧马。
高颎、贺若弼、史万岁被杀还算有个原因,鱼俱罗被杀就是因为他的长相。鱼俱罗身具异象,“目有重瞳”,重瞳是帝王的象征,因此被隋炀帝猜忌被找了个罪名斩杀。
8、刘方
刘方是隋朝名将,虽然名气不大,战绩却是很强,《隋书》中都有单独列传。
在北周时期,刘方就因跟随韦孝宽平定尉迟迥之乱,因功进爵河阴县侯。隋朝建立后,刘方又跟随卫王杨爽大败突厥,进位大将军。其后,刘方前去平交趾俚人叛乱,恩威并施,平定交趾。返回后,刘方又前去攻打林邑国,逼迫的林邑王逃往海岛,刻石纪功返还。林邑国约在今越南南部顺化等处,因为长途跋涉,刘方病逝在返回途中,被追赠为上柱国、卢国公。
9、来护儿
在隋唐演义评书中,来护儿是隋唐四猛中的第二猛,但是面对罗士信被狂虐。在历史上,来护儿号称骁将,平定江南,三征高句丽,是隋朝有名的大将。
来护儿生逢乱世,有着建立功业的壮志。在年轻时,来护儿就非常勇猛,他的伯父被同乡豪强陶武子杀害,他在陶家办婚事时闯入手刃仇人,提头而去,无一人敢动。隋朝建立后,来护儿投奔了隋军,在灭南陈、平江南时,屡立战功,一直进位为柱国。隋炀帝时期,三次亲征高句丽,来护儿都是主将,第三次差点灭亡高句丽。
隋末天下大乱,隋炀帝还要第三次巡幸江都,来护儿劝谏要他留在洛阳,杨广却没听他的建议。在江都宇文化及发动兵变,弑杀了隋炀帝,正要入朝的来护儿被叛军抓住,宁死不屈,被叛军杀害。
10、张须陀
张须陀骁勇善战,深得军心,是隋朝后期的柱石大臣。
早年的张须陀曾跟随史万岁征讨羌族,跟随杨素平汉王杨谅叛乱,屡立战功。隋炀帝时期,各地纷纷起兵反隋,张须陀带兵平乱,击败王薄、裴长才、石子河、左孝友等人的起义,威震东夏。当时翟让的瓦岗军与张须陀前后交战三十余回,每次都败北。隋末时,李密、徐世勣、王伯当等人都上了瓦岗,瓦岗成为最大的一股势力。张须陀征伐时被瓦岗军包围,力战突围而出,因为部下被包围,不愿独自逃脱,连续四次返回,最后下马步战而死。张须陀死后,部下痛哭数日。
隋朝的名将还是有很多的,杨义臣、周法尚、宇文述、于仲文、薛世雄、贺娄子干、段文振、麦铁杖、沈光等人都有很大的战功。其中的杨义臣在隋末战无不胜,几乎剿尽所有叛乱,可惜因为隋炀帝忌惮被夺去兵权,担任了礼部尚书,抑郁去世。
高句丽将军墓
灵山,自古以来就是佛家和广大信士所尊崇和敬仰的神山。灵山的灵字是人杰地灵的灵,是灵气万千的灵,是灵芝仙草的灵。从佛教的意义上讲,灵山是佛主释迦牟尼的弘法道场,是佛教的发祥地。所以灵山这方神山的仙灵、神灵、佛灵。可谓有求必应。
灵山,群峰争霸,陡崖托天,岭高林密,古松成片,奇花异草,布满山间,飞禽百种,走兽常见,沟谷溪流,清澈碧透,古刹遍布,神秘幽静。
灵山,历史悠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古今传奇数不胜数。她孕育着三大古刹、六座奇峰、六大幽谷、六座古洞、六大奇绝、六大景点,有七百年的古刹、八百年的辽墓、九百年的高句丽城遗址、一千年的唐代古井。包含着48处景观景点。其中自然景观31外,人文景观17处。在这里流传着千百个美丽传说和动人故事。
灵山,这里生态良好,植被茂盛。有三百年的银杏、四百年的古松、五百年的香柏、六百年的古槐。有吃不尽的山葡萄、山核桃、山樱桃、山梨、山枣、山榛子、山托巴、山桑力、山菜、山药,是纯天然绿色食品。还有狍子、山兔、松鼠、野猪、狼、狐狸、蛇、鹰、雉鸡等百种的飞禽走兽在灵山五千亩的丛林中栖息活动。
灵山,她峰高、石怪、谷幽、松奇、庙久、花艳。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劲、古朴的风格。古往今来来赞美灵山、讴歌灵山的文人墨客络绎不决。有一首诗词是这样描绘灵山美景的:海露清风聚此间,天生奇境人康安,先君国主修身地,众草千峰尘不沾,日月星光经奇路,山川流水落基宽,春新景丽芳香气,今游神山乐无边。
高句丽长寿王将军坟
利川在三国时期, 就属百济。
高句丽长寿王第 63年,改属高句丽领下被称之为南川县。
新罗第24代的真兴王时期改称其为南川州, 就设了个郡州(就是现今的道政府所在地)。
新罗第35代的景德王第 16年又改称为黄武县, 便划入为广州(现今的广州)的领县。
高丽太祖王建向后百济南征时曾叫其为利川郡, 高丽第23代的高宗王第44年称其为永昌,到第34代的恭让王第8年, 又将它升称为南川郡。
到李朝李太祖元年, 又降为利川县,便设了个监务,而到第三代王太宗第13年设了县。到世宗26年又设个都护府, 就成了个府使当任之地了。
甲午更张时期开始, 便称其为现今的利川郡。
将原先的夫面与钵面合并成夫钵面。
经行政区划重整, 将原先的虎面, 改称作虎法面。
取位在东边的雪城山之‘雪’字和再取位在西边的老星山之‘星’字, 就叫其为雪星山。
将新面和屯面合并成新屯面。
将原先的大面, 月面, 草面合并成大月面, 将原先的上栗面和下栗面合并成栗面。
将原先的栢面与沙面合并成栢沙面。
将原先的麻面和长面合并成麻长面。
将原先的模面与枷面合并成模枷面。
将阴竹郡的大部分划入到利川郡。
邑内面升为利川邑。
清渼面升为长湖院邑。
在大月面开设草芝办事处。
夫钵面升为夫钵邑。
利川郡升为利川市。
将利川邑划分成仓前洞,中里洞,官库洞等三个洞。
将大月面草芝办事处废掉。 (将大月面的丹月里, 长鹿里, 大浦里和高丹里划入到中里洞。)
将仓前洞的安兴洞, 葛山洞, 增浦洞, 松亭洞等划出来另设立为增浦洞,(行政区划终调整成32个统 279个班)。[1]
高句丽陵墓群
东北有3个朝代的陵墓
1、春秋的高句丽王国。公元前37年,朱蒙在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五女山城)创建高句丽王国。有高丽国祖王景虎【徽陵】、高丽懿祖王帝建【光陵】、高丽世祖王隆建【昌陵】等37陵。
2、西晋时,慕容鲜卑迁到现在的辽西地区,公元337年称燕王,建乎府于龙城(今朝阳市),史称前燕。自文明皇帝始,幽帝慕容暐因秦而亡--《晋书·卷一百十一》,有4座帝陵。
3、1616年建州女真领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大汗,重建大金国,史称“后金”。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女真族号为“满洲”。以东北为“龙兴之地”,定盛京为“陪都”。努尔哈赤葬于沈阳福陵(今沈阳东陵)。
高句丽墓志铭
一、魏晋隋唐的政治制度
1.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版《陈寅恪集》,三联书店,2001年
2.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中华版《唐长孺文集》,中华书局,2011年
3.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4.胡宝国、阎步克《关于“南朝化”问题的讨论》
5.李治安《两个南北朝与中古以来的历史发展线索》,《文史哲》2009年第6期
二、魏晋国家的意义
1.陈寅恪《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收入氏著《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版《陈寅恪集》,三联书店,2001
2.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第一编《贵族制社会的形成》,中译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唐长孺《九品中正制制度试释》,收入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中华版《唐长孺文集》,2011
4.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第二编第二章《魏晋的九品官人法》,中译本中华书局,2008
5.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第五章《官品的创制》、第六章《中正品与勋位》,中华书局,2002
6.徐冲《“禅让”与“起元”:魏晋南北朝的王朝更替与国史书写》,《历史研究》2010年第3期
三、五胡时代的民族与国家
1.唐长孺《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魏晋杂胡考》,收入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中华版《唐长孺文集》,2011
2.谷川道雄《增补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中译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罗新《枋头、滠头两集团的凝成与前秦、后秦的建立》,《原学》6,1998
5.罗新《十六国北朝的五德历运问题》,《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6.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四、东晋的过渡
1.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收入氏著《长水集》,人民出版社,1987
2.陈寅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收入氏著《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版《陈寅恪集》,三联书店,2001
3.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第二编第四章《东晋贵族制的确立过程》,中译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唐长孺《王敦之乱与所谓刻碎之政》,收入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版《唐长孺文集》,2011
5.陈.陈苏镇《司马越与永嘉之乱》,《北京大学学报》1989-1
五、南朝的政治与社会
1.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
2.陈寅恪《魏书司马叡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收入氏著《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版《陈寅恪集》,三联书店,2001
3.周一良《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南齐书·丘灵鞠传〉试释兼论南朝文武官位及清浊》、《论梁武帝及其时代》,收入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大出版社,1997
4.田余庆《北府兵始末》,收入氏著《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新版,2004
5.祝总斌《试论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收入氏著《材不材斋史学丛稿》,中华书局,2009
6.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第六章《中正品与勋位》、第七章《北魏对萧梁的官阶制反馈》,中华书局,2002
7.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中译本中华书局,2008
8.岡部毅史《梁简文帝立太子前夜》,《史学雑誌》118-1,2009
六、北魏平城时代
1.周一良《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收入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修订本),中华书局,2007
3.田余庆《拓跋史探》,三联书店,2003
4.李凭《北魏平城时代》,社科文献出版社,1999
5.罗新《中古北族名号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张庆捷《民族汇聚与文明互动:北朝社会的考古学观察》,商务印书馆,2010
7.康乐《从西郊到南郊:国家祭典与北魏政治》,稻禾出版社,1995
8.佐川英治《游牧与农耕之间——北魏平城鹿苑的机能及其变迁》,《岡山大纪要》47,2007
9.松下宪一《北魏胡族体制论》,北海道大学出版社,2007
七、北魏洛阳时代
1.田余庆《北魏后宫子贵母死之制的形成和演变》,收入氏著《拓跋史探》,三联书店,2003
2.李凭《北魏平城时代》,社科文献出版社,1999
3.阎步克《北魏对萧梁的官阶制反馈》,收入氏著《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
4.罗新《北魏直勤考》,收入氏著《中古北族名号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罗新《十六国北朝的五德历运问题》,《中国史研究》2004-3
6.罗新《陈留公主》,收入氏著《杀人石猜想》,中华书局,2010
7.何德章《论北魏孝文帝迁都事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5,1997
8.张金龙《北魏洛阳里坊制度探微》,收入氏著《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
9.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中华书局,2006
10.康乐《从西郊到南郊:国家祭典与北魏政治》,稻禾出版社,1995
八、河阴与侯景
1.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
2.周一良《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北魏镇戍制度考及续考》,收入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4.陈爽《河阴之变考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4,2007
5.罗新《另一个敕勒川》,收入氏著《杀人石猜想》,中华书局,2010
6.何德章《北魏末帝位异动与东西魏的政治走向》,《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8,2001
7.王铭《“正统”与“政统”:拓跋魏“太祖”庙号改易及其历史书写》,《中华文史论丛》2011-2
8.刘淑芬《北齐标异乡义慈惠石柱——中古佛教社会救济的个案研究》,《新史学》5-4,1994
9.谷川道雄《北魏末期的内乱与城民》,收入氏著《增补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中译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佐川英治《東魏北齊革命と『魏書』の編纂》,《東洋史研究》64-1,2005
九、北齐北周的对立与统一
1.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
2.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三联书店《陈寅恪集》版,2001
3.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4.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第二篇《北魏东魏北齐之核心集团与核心区》、第四篇《北朝东西政权之河东争夺战》、第五篇《西魏府兵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5.王仲荦《北周六典》,中华书店,1979
6.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第九章《西魏北周军号散官双授考》、第十章《东西官阶互动与南北清浊异同》,中华书局,2002
7.谷川道雄《增补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第三编《北朝后期的新旧贵族制之争》、补编《府兵制国家论》,中译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8.佐川英治《東魏北齊革命と『魏書』の編纂》,《東洋史研究》64-1,2005
十、四至六世纪的东亚世界
1.周伟洲《敕勒与柔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周伟洲《吐谷浑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3.唐长孺《南北朝时期西域与南朝的陆道交通》,收入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
4.荣新江《阚氏高昌王国与柔然、西域的关系》,《历史研究》2007-2
5.薛宗正《突厥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6.罗新《可汗号之性质》、《论拓跋鲜卑之得名》、《虞弘墓志所见的柔然官制》、《从可汗号到皇帝尊号》、《高句丽兄系官职的内亚渊源》,均收入氏著《中古北族名号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韩昇《东亚世界形成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8.江上波夫《骑马民族国家》,张承志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9.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国家と東アジア世界》,东京大学出版会,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