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旅游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订酒店、机票|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首页 好玩见闻旅游资讯出行攻略
当前位置:首页 > 好玩

磐安水下孔门票(磐安县下水孔景区简介)

关键词:磐安县下水孔景区简介发布时间:2023-08-13 02:35责任编辑:孟小花

磐安县下水孔景区简介

1. 金华火腿

金华火腿

金华火腿又称火朣,浙江省金华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用金华本地特有的品种猪两头乌的后腿,以当地民间千年形成的独特腌制和加工方法。色泽鲜艳,红白分明,瘦肉香咸带甜,肥肉香而不腻,美味可口;其外形皮薄爪细,皮色黄亮、形似琵琶、肉色红润、香气浓郁,以色、香、味、形“四绝”闻名于世。

2001年,国家质监总局正式批准“金华火腿”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地域保护范围:金华市所辖的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永康市、义乌市、东阳市、武义县、浦江县、磐安县以及衢州市所辖的柯城区、江山市、衢县、龙游县、常山县、开化县等15个县、市(区)行政区域。

2. 宣威火腿

宣威火腿

宣威火腿,云南省著名地方特产之一,因产于宣威而得名。它的主要特点是:形似琵琶,只大骨小,皮薄肉厚肥瘦适中;切开断面,香气浓郁,色泽鲜艳,瘦肉呈鲜红色或玫瑰色,肥肉呈乳白色,骨头略显桃红,似血气尚在滋润。其品质优良,足以代表云南火腿,故常称“云腿”。

3. 如皋火腿

如皋火腿

如皋火腿的始于公元1851年(清咸丰初年),清末先后获檀香山博览会奖和“南洋劝业会”优异荣誉奖状,与浙江金华火腿、云南宣威火腿齐名,为全国三大名腿之一。因如皋位置在北,故被称为“北腿”。如皋火腿薄皮爪细,形如琵琶,色红似火,风味独特,选用江苏如皋、海安一带饲养的尖头细脚、薄皮嫩肉的优种生猪为原料。对猪腿也按一定规格精选,择其重量长度恰当、腿心肌肉丰满者,再经多道工序精细加工制成。自1982年起连续被评为商业部名特优质产品。

4. 诺邓火腿

诺邓火腿

诺邓火腿,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诺邓火腿历史悠久,源于唐代诺邓盐井和云龙千年白族古村流传的诺邓盐文化,但以前仅限当地和白族部落,近年逐步为世人所知。

2014年11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诺邓火腿”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其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疏松、透气、排水良好;草山草场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周边无污染,水质优良;属大陆性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诺邓火腿滋味品鉴口感鲜美,咸淡适中,香而回甜,回味悠长。

磐安水下孔景区图片

【昌文塔】在县城安文镇北,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五年(1607)六月。塔高43.68米,围24.58米,径7.85米。为六棱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

塔基用条石砌成,塔身全用特制砖,石灰夹缝,外用石灰粉饰,飞檐上翘,造型优美。

塔每层有三个拱卷形门洞,塔内置有楼梯,铺设楼板,可盘旋而上。塔顶铁葫芦用四条铁索固定。建资由安文陈姓捐算。为风水塔,意为使安文昌盛,故名“昌文”。郭一鄂作有《昌文塔记》。原塔顶铁葫芦已倾斜,1987年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1988年完工,耗资近3万元。1984年重新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工堤】俗称万工城,位于县城安文镇文溪上游西南侧,为使三溪合流改道而建之水利工程。初筑于宋。明景泰间,由陈仔堂加筑“高三丈,长三里,宽二丈,叠石为堤,亘石九重”。嘉靖间,又在城上加筑胸墙。墙内可配备火铳、台枪以防寇,遂为防洪、灌溉、防御之综合工程。因工大资巨而命名“万工”。建国后,重修三次。城上有“永济桥”,为明代所建,今已改建。1984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夹溪桥】位于尖山镇夹溪岭下,明嘉靖十七年(1538)始建石桥,后屡屺屡建,今之轿建于清代光绪二十一年(1895)。桥高15米,长38.5米,宽6.8米。两岩岸山势险峻,水势湍急,“凿山而垒,凌空而渡”甚为壮观。

桥栏上有象征治水之三把石斧和蚊龙图案之雕刻。桥上可俯视“十八涡”之部分景观。

明刘悫有记。1990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氏宗祠】位于双溪乡梓誉村,朝东南,背山依水。初建于明祟祯四年(1631),现存大部分为清代建筑。宗祠平面为一纵轴线布局,分别由牌坊式门楼、天井、前厅、穿堂及二小天井和后厅组成,前厅、穿堂和后厅组成“工”字形。

整条轴线长32.25米,宽12.4米,成一矩形的平面。其中前后厅檐柱,内拄均虽棱形,有侧脚,柱身上端成卷杀,柱础鼓形,屋檐用勾头滴水。

整座建筑梁架结构为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结合。

宗祠里尚存朱熹题赠的“理学名宗”匾额。1990年批准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钟英堂】位于双溪乡梓誉村,建于清乾隆年间。其平面布局为一三合院的建筑,有正厅三间,东西厢房各六间,正厅拼柱全部用抬梁式,厅房拼柱用穿斗式,柱础为带圆点的鼓式形。1990年批准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花台山】又名銮舆山、金交椅,位于县城安文镇西侧,今建有宾馆。

明陈怀堂开基于山下,建中和堂(今县府招待所)。

宋建炎初,陆游幼时寓居安文曾游此山。有“非乌”诗传于世。1951年中共磐安县委设于此。1983年磐安恢复县建制后,县委、县府又曾设于此。

【石霞岭】俗名西华岭,位于深泽乡、双蜂乡之间。

《金华府志》(清·康熙)载:“有日月潭,广亩。”又载:“其上石壁,赤白相间,圆,各二三尺许,如日月状,故名。”

【长寿岭】又名长蛇岭、殊闲岭,为安文镇之东北屏蜂。

康熙《金华府志》载:“长寿岭高七百丈。”岭上有二亭,中享有住户,施茶;上亭可憩。岭顶为台地狭长盆地,名曰殊闲,其境甚为幽雅。 【斤丝潭】位于云山乡陈华坑,离城15公里,由瀑布冲击而成。相传水深无底,曾有人以一斤蚕丝结铁放试,丝完而末到底。潭内有赃物沙石树木积存时,偶尔水从底部冲出将其物翻出,曰:“洗潭”。旁有龙王庙。四周林木蔽荫。 【安福禅院遗址】又名安福寺,古名安文寺,位于城区环城南路。建于唐代咸通八年(867)。开山僧为古心和尚,宋代绍兴间住持为葛禅师,陆游《别僧诗》。清代名僧为智员、雪山、普祥、普瑞等。今已废,其址已辟为粮库和粮油厂,山门外之大樟树仍踞于公路中。 【马鬃岭】位于维新乡龙溪村(现名孔家鸟)与仙居县交界处,离县城55公里。明代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犯台州。于岭上筑寨,屯兵以备。寇屡犯境,义勇陈百二率众迎战于破岗岭,挫其前锋,寇遂走。清·光绪《仙居县志》载:马鬃岭“延袤三十里为婺台之咽吭,草径崎岖,苍崖陡绝有似马鬃,故名。上为黄山瑞岩村。有药包岩、断井坑诸胜。明嘉靖间,婺人御侯寇于此,石垒犹存,伤呼风门岭。”康熙《金华府志》载:于明嘉靖三十五年筑马鬃岭寨,以御倭寇。 大盘、高二及始丰溪、溪沪港流域地区高山重叠,为古代统治者“鞭长莫及”之地,又是至天台、仙居要道,古代名人多有隐居,胜迹较多。今选载6处。 【大盘山】位于大盘、云山、墨林、双峰、仁川等乡之间,海拔1245米。山顶有湖潭,终年有水,旁有洞。旧志载:相传为南梁昭明太子萧统读书处,后入建腾云宫以志纪念。明陈修蟾有《大盆山诣昭明太子祠》诗,又清俞允撰有《盘山洞》诗传世。山岙有村,曰王隐坑.《民国东阳县志稿》载“昭明避谗寓居于此,故名。所遗金钟一枚,于宋时贡于朝廷。”后人以昭明为大盘山之神,称“盘山圣帝”。在大盘岭头建有应济庙,塑梁昭明太子像。庙前有古柳杉一裸,胸围8米余,高25米。高耸入云如华盖,传“为千余年物”。至今尚存。 【红军洞】位于高二乡栗树坑村坞导佑自然村(又名坞大义)以南1公里之大平头坑。左右与后都是悬崖绝壁,前有巨石阻挡。1940年底,范连辉等10多名红军战士曾在老百姓的掩护下于此养伤。 秀美磐安 2012年7月5日,百杖潭景区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磐安首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磐安县下水孔景区简介图

“客家”原是当地土著居民对客居的外来户的称呼。“客”与“主”的身份原本是相对的,外来的人住得久了,慢慢变成老客,最后终于反客为主。客家人在举家迁徙的过程中既保持了原籍优良的居住传统,又融合了当地新的生活气息,这使得他们有了由守反攻的资本。

围屋 客家人的堡垒

赣南是指今天江西南部的18个县市区,面积大约有3.96万平方公里,人口达790万。赣南客家民居年代久远,最早的可追溯到明代的晚期。现存的民居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厅屋组合式”民居和“围屋”民居。

围屋是赣南客家名居的一个典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其外墙既是围屋每间房子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围屋的大门门额上多有“某某围”的题名,如磐安围、燕翼围、龙光围等。

围屋以龙南县的最具代有性,也最为集中,往往一个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围屋。在形式上,除大量方形围屋,还有半圆形的围拢式围屋,近圆形围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规则的村围。结构上既有三合土和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垒砌的;体量上既有赣南最大的方形围屋——关西围屋,也有最小的围屋——里仁白围(俗称“猫柜围”形容其小如养猫之笼)。

典型的围屋,平面为方形,四角构筑有朝外凸出一米左右的炮楼(碉堡),外墙厚在0.8至1.5米间。围屋立面高二至四层,四角炮楼又高出一层。外墙上一般不设窗,仅在顶层墙上设有一排排枪眼,有的还有炮孔。屋顶形式以硬山为主。围内必设有一至两口水井。

围屋的建筑材料以砖石为主,墙体大多采用俗称为“金包银”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墙体,用砖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内墙体,用土坯或夯土垒筑。它与闽粤围楼最大的区别是:赣南围屋的防御功能更为完善,围屋四角所建的炮楼,其功用显然是为了警戒和打击已进入墙根或瓦面上的敌人。

围门的设计上,也体现了防卫万无一失的特点,故一般在板门之后,还设有一道闸门,有的围屋则在闸门之后,还设有一道便门,板门之前再设有一道“门插”(栅栏门),为防火攻,门顶上还设计有漏水孔。围屋的外墙高大厚实,没有窗户,只有对外射击的枪眼。围屋四周有象碉堡一样的角楼。赣南的客家人一般称堂为“厅”或“厅厦”,堂专指祠堂。称一栋房子为“屋”,一间房子为“房”。厅是房屋的中心,许多栋“正屋”和“横屋”连在一起便组合成了一幢大房子,这种构建实质上脱胎于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的民居。

逼出来的“燕侣比翼”

在众多的围屋中,龙南“燕翼围”是赣南客家围屋中最高的一座。明末清初,粤赣边境的杨村时有战火。家道殷实的赖福之和弟弟上赠、上球,奉祖辈之嘱外出避难。他们的第一选择是位于黄塘高围的亲戚家,岂料对方无义,竟然杀害了前去探问的人。兄弟们只好改奔黄牛石避乱。待事息返乡,看到满目疮痍的家乡,遂萌生了建造高守围屋的构想。公元1650年(清顺治七年),这个浩大的工程正式开始,在之后的27年间,燕翼围不断壮大,最终修建完成。竣工后的围屋呈方形,四层高15米,长42米,宽32米。建筑总面积1344平方米,共有136房间。围屋的功能区分配非常清晰,一层为膳食处,二三层为居室,四层则是用于战略防御的战楼,共有58个枪眼。围门有三层,门口有一生活用井,围内有两口暗井(平时以土埋之),一为水井,另一为粮库井。因为高大易守,可闭关自守一年不出围,而有“高守围”之称。公元1849,当时的府台大人周玉衡应邀来围屋做客,看到围屋主人相敬如宾、便题字“燕翼围”取“举案齐眉,燕侣比翼”之意。围屋自此便有了今天的称呼。

比出来的关西围

关西围是赣南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围屋。它的开基祖是徐名均,俗称徐老四。因为姐姐嫁入燕翼围而有机会常常去那里做客。看到雄伟的燕翼围,争强好胜的他便暗暗决心有朝一日要盖一座超越它的围屋。

他天资聪慧,在姐夫的资助下,木材生意日渐兴隆。而后来偶然得到的一块免税牌使他如虎添翼。很多商人归附在他的“西昌”门下,他也因此财源滚滚,为西关围的打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座围屋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8米,围墙高九米,厚两米,占地面积约为一万平方米。围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楼。整体结构如同巨大的“回”字,共有主房124间。

照壁的后面是围主徐老四修的戏院。传说每次开戏,他的大夫人诰赠五品宜人的赖氏便沉醉其中,此时徐老四边从西门溜出,与他的另两位张氏夫人到小花洲喝酒赏月。

客家文化:“移民”的精英聚落

有资料显示,客家人构筑的围屋,源于东汉的坞堡。这种建筑形式在两晋南北朝时曾盛行中原。客家人聚族而居、耕战结合的习惯,就源于那个时代。围屋几乎就是客家的象征,客家人可以不住围屋,但住在围屋里的,一定是客家人。

赣南史称“南抚百越,北望中洲,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唐末五代时,大量中原难民拥入赣南,外来移民已远远超过原有的土著居民,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当时居民的成分和文化结构,于是,在此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中,慢慢地孕育出一个新的特殊民系——客家。

住在围屋里的客家人,过着一种聚族而居的生活。这是一种有别于中国其他地区汉族的传统生活。在一个大围屋里,常常住着几百甚至上千的人,他们同姓、同宗,有的还是同一祖先的直系血缘后代。当围屋容纳不下时,长子的一支就被留在老屋,其他儿子则分出去再盖新屋。

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人常常以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客家人由于是迁徙才寻觅到安家的处所,所以勤奋、勇敢、智慧、与环境做斗争,是他们的品质。经过无数岁月的积淀,他们终于开创出了大好的局面: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无论国内还是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客家人有“东方犹太人”之称,他们在各自的阵营里发挥着惊人的创造力。

历史清楚地表明,客家人的迁徙,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向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偏远荒蛮地区而转移的。一方面,他们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信仰和观念将自己紧密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他们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TIPS:

客家先民的6个“移民”时期

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6次大规模的南迁:

1.秦始皇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2.东晋时期 东晋“五胡乱华”时期,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

3.唐末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

4.宋南渡时期 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

5.明末清初时期 当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

6.太平天国时期 太平天国时期,为避战乱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磐安水下孔景区介绍

问:浙江磐安有哪些景点答:磐安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旅游景点主要有:花溪风景区夹溪十八涡风景区 舞龙峡景区 水下孔景区百杖潭风景区高姥山旅游区 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磐安水下孔景区游玩攻略

  磐安花溪  花溪属省级风景名胜区,距磐安县城8公里、横店影视城27公里,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盘山之麓。  景区内有环境优雅的农家饭店,野味饭菜和特色饭菜常供常新,景区旅游公路与省道东仙公路诸永高速相连,交通便利。  花溪两侧森林苍翠,奇峰异石诡特,步移景异,引人入胜。溯花溪寻源而上,可赏廊桥遗风、小村炊烟、斤丝潭、千米平板长溪、花溪幽胜、双瀑争潭、石狲岩、紫藤王等奇观异景。  穿越林海、登上大盘山,又可探寻掩藏在树丛中的古庙、火山湖及四江之源。  景区内有农庄提供吃住,价格便宜实惠,住宿加三餐每人平均50-100元。  交通:杭州汽车东站乘车到磐安,再换乘开往花溪的公交车或打的(50块钱左右)至景区门口下。  火车:乘火车到杭州或义乌,转乘班车到磐安,再换乘中巴到景区。  自驾车:杭州上杭金衢高速转诸永高速,到磐安出口下,约20分钟到磐安花溪。  门票:28元  磐安十八涡景区  磐安夹溪十八涡景区现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地处磐安县东北台地区,距尖山镇2.5公里,县城安文镇55公里,与新昌穿岩十九峰毗连,磐新公路在景区边缘穿过,交通便利。  远古造山运动强烈地形切割和流水长期冲刷造就了“浙中大峡谷”奇观。  夹溪为曹娥江源头,河谷与玉山台地之间相对高差在200米以上。溪流两岸陡壁森然对峙,耸立云天,溪涧狭窄蜿蜒,水流湍急,形成无数的跌瀑、险涡和深潭,其中尤以十八涡最负盛名。  十八涡两侧危崖相逼,近千米长的河床陡然下跌,水流随势跌落入潭,掀起轩然大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咆哮的激流钻谷穿崖。  交通自驾车:  上海游客可先沿沪杭高速公路,在杭州附近转入杭金衢高速转诸永高速,到磐安出口下;  杭州游客杭州上杭金衢高速转诸永高速,到磐安出口下;

浙江磐安水下孔景区介绍

1、十八涡景区2、磐安百杖潭3、乌石村4、舞龙峡景区5、磐安水下孔景区6、浙中大峡谷7、夹溪十八涡8、磐安花溪9、百丈潭瀑布10、磐安舞龙源景区

旅游资讯推荐

油菜旅游网——美好的风景等你去发现。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864@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5118号-6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ycdyx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