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国咸阳宫在哪里
秦王宫坐落在雁塔区,位于西安雁引路北侧的西安电影制片厂内,秦王宫是西影厂为拍摄大型历史片《秦始皇》,于1988年修建的仿秦代大型宫殿建筑。秦王宫是根据2000多年前秦代咸阳宫旧址的复原图精心设计建造的,大殿内塑有秦始皇及其文臣武将的蜡像,重现了当年秦玉扫六合的雄姿。宫前台阶下,两侧侍立着12位“金人”,每个金人连基座高约8米,其中4位是手执简的文臣,4位是手执兵器的武将,4位是手执乐器的乐手,秦王宫地下有西游记宫,运用声、光、电控装置,活灵活现地向人们展现出唐僧取经的神话故事。二楼有电影迷宫。近年又在宫前广场新辟民俗文化村,融民俗文化展览和表演于一体,旅游者有身临其境之感。1989年9月27日,中国庆祝世界旅游日开幕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秦古建筑秦王宫,建筑规模宏伟壮观,“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钩心斗角”,如同当年阿房宫一般,一定记得去一睹为快啊! 交通:西安市大雁塔东,乘41、610路车秦王宫站下车即到。 开放时间: 9:00-17:00(每天)
秦朝咸阳宫在哪里
咸阳宫大,秦帝国的大朝正宫,秦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咸阳市东区域。最初咸阳宫位于秦都咸阳城的北部阶地上,在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不断进行扩建。咸阳宫的“博”和“大”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它的大致布局为:一号宫所在是初建时的咸阳宫城,它西起塔儿坡,经咸阳塬东北行,至泾、渭交汇处,折向南过渭河,整个范围以咸阳为中心,离宫上百,直径80余千米 。咸阳宫城占地面积3.72平方千米。大约是现在故宫的5倍。
秦国时期咸阳宫在哪里
在现今咸阳市东郊窑店镇东北
秦始皇王宫在咸阳哪里
咸阳宫是秦帝国的皇宫,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咸阳市东区域。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营建宫室,至迟到秦昭王时,咸阳宫已建成。
最初咸阳宫位于秦都咸阳城的北部阶地上,在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不断进行扩建。据记载,咸阳宫“因北陵营殿”,为秦始皇执政“听事”的所在。
秦迁都咸阳后,咸阳宫一直是历代国君的大朝之地。秦始皇时在渭水南岸修筑新朝宫——阿房宫,就是想取代渭北的朝宫——“先王之宫廷”,这处作为王宫或皇宫使用的“宫廷”之名即“咸阳宫”。
历代秦王和秦始皇接见各诸侯国使臣、贵宾,为皇帝祝寿举行盛大国宴,与群臣决定国家大事都在咸阳宫中进行。因此《三辅黄图》称咸阳宫“以则紫宫,象帝居”。
秦咸阳宫遗址在哪
秦咸阳宫遗址应该比赵国龙台宫名气大的多,因为秦咸阳宫是在秦朝灭了六国统一了七国政权以后慢慢的建立起来的,气势恢宏,大气磅礴,代表了秦朝鼎盛时期的典型建筑,如果不是因为刘邦项羽之争,导致的项霸王一把火烧了咸阳宫,那咸阳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将问鼎世界级遗产,
秦国咸阳宫在哪里建立
秦朝时期的咸阳是我国现在陕西省咸阳市。
古代秦咸阳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东15公里的咸阳塬上、渭河的北岸。秦咸阳城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都城,也是秦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后的都城。初都的咸阳城,大概只有咸阳宫和类似城门的“冀阙”建筑。惠文王时,继续扩建。据文献记载,城内已有南门、北门和西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新建“六国宫”。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咸阳,烧宫室(烧毁了著名的阿房宫),咸阳城遂成废墟。秦始皇咸阳宫在哪里
未央宫位于汉长安城内西南角,今西安市工西北5公里处,根据汉城工作队的长期勘擦、钻探,发现了深埋地下的周围宫墙墙基,宫城呈规整的方形。
东西墙各为2150米,南北墙各为2250米,周长8800米,宫城面积5平方公里,约占长安城总面积的1/7。经勘探,证实未央宫是利用南北向的龙首山丘陵修建的高台建筑,当时高过长安城墙。未央宫城内的建筑以位居中央的前殿为主体,前殿是皇帝临朝听政的要地,其他重要建筑围绕它的四周,各种楼台殿阁多达40余座。未央宫宫城四面各有一门。
后妃、太子、宫女居住的桂宫、北宫和明光宫均在未央宫内的北部和东北部,他们与皇帝所在的前殿的联系以北宫门最方便。各地诸侯朝见皇帝都由东宫门进入。现已探明南、北宫门的位置。
咸阳的秦宫在哪里
秦汉时代的雕塑风格是严峻的风格,是阳刚之美的风格。秦汉俑马、墓前石雕从整体上看,也许远不及后世那样精巧、细腻,而以拙重、粗犷为特色,然而正是这种“客观简朴性”,成为了秦汉时代文化精神的象征。秦汉雕塑的风格不是偶然的,它正是这一时期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强烈的开拓、征服欲望的形象写照。它继承了远古以来,华夏民族所表现出来的注重人力,与自然抗争的崇高精神。 秦汉时期的雕塑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力量将中国雕塑推向了高峰。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雕的出现和标志性明器雕塑的产生,以及工艺性雕塑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秦汉雕塑的巨大气魄和强健精神,为中国雕塑的历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秦兵马俑的雕塑艺术,标志著明器雕塑创作上产生了一个重大飞跃。它规模大,数量多,给人最突出的感受是力求逼真,表现物件的写实风格。每个秦俑的形象虽无雷同,均通过人物动作刻画,各自神态表现的生动传神。注重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汉承秦制”汉代明器雕塑的制作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形体上虽不如秦代高大,但表现物件上却比秦代丰富。人物的塑造比秦代富於动感,姿态也有了较多的变化,东汉明器雕塑在题材内容,制作材料,以及分布地区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出现了大量形形色色,表现各种生活劳动场景的俑,以及楼、坞、堡等模型,在题材内容上更趋於生活化,更真实广泛,具体表现各种生活场景。同时还表现出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间风貌,如体现巴蜀风情的身背竹箆劳动妇女俑与袒博赤足、抱鼓,眉飞色舞表演的《说唱俑》。 霍去病墓大型石雕群,是我国最早的较完整的纪念性雕刻艺术珍品,是西汉时期强盛的国力和积极进取精神的象徵。它的艺术特点表现为注重寓意,善於运用象徵的手法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建造上,“为冢似祁连山”,以纪念他的不朽功勋。配置竖石和多种动物雕刻,独创的综合群体,成功展示了深山野林猛兽出没的艺术意境,《马踏匈奴》是整组石雕中的象徵中心。并巧妙地运用“因势象形”的表现手法和灵活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的表现手法综合运用。 这一时期的建筑雕塑也很有特色。“秦砖汉瓦”将建筑、雕塑、书法结为一体的奇妙结合,是我国建筑雕塑艺术的一大特色。画像砖和画像石以砖石将绘画与雕塑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变化多样,同样独具民族特色。 秦国有悠久的石刻艺术传统,在凤翔西村春秋时代的秦宫陵园中,曾出土两件高约22厘米的石俑;战国时代,秦昭王在咸阳兴建横桥,曾雕刻忖留神石像;此外,在蜀郡都江堰又雕刻镇水石牛。秦始皇时期,玉石雕刻有了显著的进步,据晋王嘉《拾遗记》记载,秦代的刻玉善画工烈裔,“刻玉为百兽之形,毛发宛若真矣。”另据《三辅黄图》记载,秦代加固扩建横桥时,曾雕刻古代力士孟贲的石像;营建骊山陵园时,雕刻一对头高一丈三尺的石麒麟,开启了后代在陵墓前雕造石兽、石狮或石辟邪之先河。 青铜纪念雕塑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贾谊《过秦论》亦有“销锋铸□,以为金人十二”之语。参考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编钟架形象,可知秦代铸造“钟□金人十二”,即是供咸阳宫中两具曲尺形双层编钟架上使用的人形铜立柱。 另据《汉书·五行志》、《西京赋》、《水经·河水注》及《三辅旧事》等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铸造12个“各重二十四万斤”的“金狄”,即12个身着“夷狄服”的大铜人,配列在阿房殿前,铜像胸前刻有李斯撰写的赞颂秦始皇统一功业的铭文,其政治作用不可低估。 1980年冬,在秦始皇陵西侧,出土两乘大型铜车马,每乘包括四马、一车、一驭手,车马形体相当实物的1/2,每乘总重量达1200公斤以上,铸造工艺十分精良,形象极为生动(见彩图铜车马(秦) 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一号带伞盖的铜车,驭手作立姿,其性质当为导车;二号作篷盖的铜车,驭手呈坐姿,其金属辔绳末端刻有“安车”等字铭。据考证,此车系仿照秦始皇巡视全国时的御乘而铸造,旨在纪念秦始皇“平一宇内”的不朽功业(见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 墓葬明器雕塑 即供随葬用的雕塑作品,主要是各种材质的偶人车马。秦代有大型的陶塑兵马俑及圉师俑、小型的木雕侍者俑等两种。前者集中发现于陕西临潼县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园附近;后者于1978年发现于河南泌阳县官庄村秦代末年的墓葬中,共有木俑4件,身高11~16厘米,面形浑圆丰满,俑表施彩绘,作拱手侍立状,造型甚古朴。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就着手穿治骊山;在他去世前,陵区内已是“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从20世纪40年代起,在秦始皇陵园东北隅的临潼县焦家村附近,曾陆续出土一种高约70厘米的圉师俑(马□),作跽坐姿态,造型质朴优美。 1974~1976年,在陵园东垣外的临潼县西杨村南,地处东陵道之北侧,先后发现3座埋藏大型陶塑兵马俑的从葬坑,出土数千件与真人真马等高的兵马俑,其躯体采用泥条盘筑法塑造,头像则运用模制加手塑的方法制作。这批兵马俑标志着秦代雕塑艺术的卓越成就,再现了秦军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精神风貌,体现了王权的极度威严,其主要艺术特点是:形体高大,崇尚写实,手法严谨;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形象生动;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令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汉代雕塑 中国西汉和东汉的雕塑作品,主要包括石刻、玉雕、陶塑、木雕和铸铜等品种。当时,雕塑艺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表现技巧迅速提高,举凡大型纪念性石刻、园林装饰雕塑、各种明器雕塑及实用装饰雕塑等方面,均有显著发展,留存至今的汉代雕塑遗物极为丰富。 石刻 汉代雕塑艺术的新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大型石刻作品上。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1对大型石刻,是原存陕西省长安县常家庄的牵牛石像和斗门镇内的织女石像,两者东西相隔约3公里。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它们是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在上林苑“发谪吏穿昆明池”时建立的,按左牵牛、右织女的格式,设置在昆明池东西两岸,故而又称汉昆明池石刻。牵牛石像高 258厘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贴腹,作跽坐状;织女石像高228厘米,作笼袖姿态。这组石刻取材于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均用花岗岩雕成,石像形体高大,是中国早期园林装饰雕塑的代表。 秦代雕塑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秦朝的雕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即利用雕塑艺术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的政治目的服务,在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成就。 建筑装饰雕塑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凭借高度集中的人力与物力,大兴土木。首先,在都城咸阳北坂上营造六国宫殿;其次,加固扩建了跨越渭河的横桥,并在渭河南岸营建新朝宫——阿房前殿;最后,又在骊山北麓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园。这些巨大的建筑工程,均用雕塑作品进行装饰美化。 瓦当是强烈反映时代艺术风格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咸阳市东郊窑店镇附近的秦宫遗址,曾出土浮雕着鹿、鸟、昆虫纹的圆瓦当;西安市西郊巨家庄附近的阿房宫遗址,出土四鹿纹、四兽纹、子母凤纹圆瓦当;骊山秦始皇陵区,出土夔凤纹大瓦当;皆以饰纹华丽、风格清新而著称。 此外,在咸阳故城秦宫遗址还出土两种大型空心砖,其一是刻画着龙纹、凤纹、水神纹的空心砖,其二是模印着回纹、菱格纹的空心砖,皆铺砌在宫殿阶基地面上,由此可见秦代建筑装饰雕塑的发展概貌。 另一组著名的西汉大型石刻,是陕西省兴平县道常村的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系元狩六年少府属官“左司空”署内的石匠所雕造。作者运用循石造型方法,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于一体,使作品兼有写实与写意的风格。现存作品有立马、卧马、跃马、卧虎、卧象、石蛙、石鱼、石蟾、卧牛、野猪、野人、野人搏熊、母牛舔犊等14件,另有题铭刻石2块。 原先皆散置于墓冢周围,现集中陈列在墓前东西两廊内。立马石刻,亦称马踏匈奴,高168厘米,是群雕中的主体。作者采用寓意手法,以战马将侵扰者踏翻在地的情节,赞颂霍去病反击匈奴侵扰所建树的赫赫战功,是汉代纪念碑雕刻的重要代表性作品。萊垍頭條
秦国咸阳宫殿
秦国宫殿就主要雍城宫殿群和咸阳宫殿群了.
雍城是秦国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雍城建造的时代,正值秦国的国力处于由弱而强的上升期,都城的建设规划体现了秦国的蓬勃朝气,同时超过周王室礼仪的建筑更是无处不在,以规模宏大为主要的特征。尤其在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执政时期,秦国的经济飞跃发展。为了显示秦国的强大国力,王室宫殿的建造规模比各诸侯国,甚至周天子更加辉煌.
秦咸阳城是战国后期秦国及秦代的都.宫殿嘛...渭河以北主要有冀阙、咸阳宫、兰池宫及"六国宫殿",渭河以南是举世闻名的"阿房宫"以及供皇帝游玩的甘泉宫和上林苑。
秦国咸阳宫在哪里建的
秦阿房宫遗址不是墓地,是宫殿遗址。阿房宫是秦朝的宫殿,据史书记载,始建于公元前212年。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在消灭六国统一全国以后,在都城咸阳大兴土木,建宫筑殿,其中所建宫殿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这座朝宫便是后来被称为阿房宫的著名宫殿。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朝宫,即阿房宫。由于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时只建了一座前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
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调修建阿房宫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后继续修建阿房宫,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
秦国咸阳宫在哪里建造
咸阳宫历史上是存在的。
咸阳宫是秦帝国的大朝,正宫秦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位于近陕西省西安市西咸阳市东区域。咸阳宫是秦朝的代表建筑,也是秦的象征。
咸阳宫城占地面积3.7万平方千米。秦迁都咸阳后,咸阳宫一直是历代国君的大朝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