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行屋脊景区游玩攻略
不是。太行大峡谷旅游区广义上包括太行屋脊,但分属不同经营主体;普遍认识上的太行大峡谷包括桃花谷、王相岩和太行天路三个分景点。
太行屋脊在太行山的哪里
相比较而言,河南的太行大峡谷更好一些。
位于河南林州的太行大峡谷是5A级景区,它有多个景区,著名的有桃花谷,王相岩,太行天路,太行屋脊。总体来说,在南太行的众多景区中,水量丰富,风景更美。位于山西壶关的 太行山大峡谷是4A景区,峡谷内也有多个景区,最著名的有八泉峡,红豆峡,青龙峡等。
太行屋脊自驾免费路线
太行屋脊隧道单洞长3.24公里,该隧道群路段于2013年5月29日建成通车。太行屋脊隧道属于林长高速公路河南和山西跨省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彻底打通了阻碍河南省与山西省交流的太行山屏障,形成了晋豫鲁三省东西向快速通道,缓解了豫北区域东西向交通严重不足的现状,有力促进了沿线旅游业的发展和矿产资源的开发。
太行屋脊景区游玩攻略路线
太行屋脊门票60元,预订价42元。身高1.2米—1.4米儿童、学生凭学生证到景区购买半价票30元/人身高1.2米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军人、残疾人凭相关证件,导游需带团,教师节当日教师持证免门票
太行屋脊景区游玩攻略作文
安阳一卡通2021免费景点包含殷墟(含宫殿宗庙遗址、地下博物馆、殷墟王陵遗址)、红旗渠游览区(含青年洞、红旗渠纪念馆、络丝潭)、太行大峡谷游览区(含王相岩、桃花谷、太行天路)、中国文字博物馆、羑里城、岳飞庙、马氏庄园、万泉湖景区、天平山风景区、太行屋脊景区、黄华神苑景区、二帝陵、袁林、天宁寺。
太行屋脊风景区自驾攻略
林州市,河南省直辖,由安阳市代管。位于河南省最北部的太行山东麓,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是红旗渠的故乡,红旗渠精神发祥地。林州市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16个镇、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截止2017年,户籍人口116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550.49人。
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置县,1994年撤县设市。林州市境内的林虑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更有千古之谜猪叫石、三伏酷暑结冰的冰冰背、三九严寒桃花开的桃花谷、黄华流水颠倒颠的黄华山等自然奇观。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旅游区是国家5A级风景区。
林州是最美中国人文(生态)旅游目的地城市、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中国低碳生态示范市、国际生态休闲示范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建筑之乡、全国绿化模范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等,是全国最大的汽车配件生产基地、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市)。
林州市历史悠久,人文景观荟萃,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境内的林虑山乃“北雄风光最胜处”,群峰秀拔,峭壁险峻,林木葱郁,飞瀑流泉,景物奇秀,为世所称。现已形成了以红旗渠和太行大峡谷为龙头,以黄华神苑、洪谷山、龙凤山、万泉湖、五龙洞为侧翼的景区格局。红旗渠、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另有“三九”严寒桃花开的桃花谷、“三伏”酷暑水结冰的冰冰背、黄华流水颠倒颠等自然奇观,有高达346米的亚洲第一高瀑,更有被国际航联誉为“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滑翔基地。1996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林州并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林州现已形成以红旗渠和太行大峡谷为龙头,以黄华神苑、天平山、洪谷山、柏尖山、龙凤山、万泉湖、五龙洞为侧冀的景区格局。红旗渠的红色旅游与太行大峡谷绿色生态旅游“红”“绿”交辉,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旗渠、林虑山景区,以其“雄、奇、险、绝”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旅游景区被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区。林虑山乃“北雄风光最胜处”,群峰秀拔,峭壁险峻,林木葱郁,飞瀑流泉、景观奇物,为世所称,内有天然公园王相岩,有高达346米的亚洲第一高瀑,以及三九严寒桃花怒绽、三伏酷暑寒水结冰、千古之谜猪叫石等神奇的自然景观。被国际航联誉为“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吸引着中外滑翔健儿竞相来此大展雄姿。成功举办滑翔伞世界杯赛暨第一届中国安阳林虑山国际滑翔伞公开赛和全国汽车越野赛。红旗渠景区列入“全国第二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被命名为首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天平山景区创建成3A级旅游区。石板岩镇石板岩村、郭家庄村、高家台村被评为全省农家乐百村万户试点村。
截止2017年1月,林州共有5A级景区1家(红旗渠·太行大峡谷),4A级景区1家(万泉湖),3A级景区5家(黄华神苑、太行屋脊、天平山、洪谷山、柏尖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廉政教育基地等国字号品牌24个。其中红旗渠风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红色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虑山是国家地质公园,五龙洞是国家森林公园;万泉湖淇淅河是国家湿地公园,另有国际滑翔基地等著名旅游景区。
太行屋脊风景区
小池口村附近有太行大峡谷(林州大峡谷)、红旗渠名胜游览区、太行屋脊景区、林州桃花谷景区、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等旅游景点。
太行山屋脊景区图片
五台山。
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介于北纬38°55'—39°66'、东经113°29'—113°39'之间,景区规划面积607平方千米,行政管辖面积436平方千米。最高海拔3061.1米
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台山、灵山、东灵山、白石山,山西的太白魏山、南索山、阳曲山等。北端最高峰为小五台山,海拔高2882米;南端高峰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别为1745米、1791米。[5]太行山山势东陡西缓,山西高原东部河流多切过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汇入海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汇入黄河。
太行山屋脊
晋中是一方红色的热土,是闻名全国的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晋中始终站在最前列,前仆后继,浴血奋战,铸就了一首首艰苦卓绝的英雄史诗,谱写了一篇篇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
1红色晋中星火燎原
在“晋中记忆”展厅第三部分,一面浮雕墙赫然而立,在这里,巍然耸立的太行山脉和英勇抗战的太行军民浮雕拉开了本展区的序幕。
左侧展示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军民奋勇抗战,屹立于太行山上的豪壮情怀。太行山巍然耸立,以开天辟地之势挑起民族的脊梁,象征着八路军进入太行山区,为晋中乃至全国开辟了新的天地。
右侧展示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晋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军民一心,支前参战,用血肉之躯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直至最终解放晋中全境。
第一单元是“红色晋中”。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晋中一批青年学生接受进步思想,开始在家乡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党组织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5年初,张惟琛介绍同学赵品三、郝金和入党,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太谷铭贤学校小组,这是晋中第一个中共小组。随后,晋中的工厂党组织、城镇党组织、地方党组织陆续建立起来。
晋中革命星火燎原,1926年6月,晋华纱厂工会成立。7月16日,在中共榆次地执委的领导下,晋华纱厂1000余名工人举行罢工,次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罢工得到了上海总工会、广州省港罢工委员会和省城各界的声援和帮助。1926年10月,山西省学生联合会第三届代表大会一致通过《援助榆次罢工议决案》,并通电全国。晋华纱厂大罢工持续40余天,是山西工人运动史上规模较大、坚持时间最长、影响深远的一次政治性大罢工。
2革命老区 英雄太行
抗日战争爆发后,晋中作为山西东部屏障,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大批日军突破娘子关长驱入晋,晋中大地陷入血雨腥风之中。
1937年10月,八路军总部及一二九师等部挺进太行,抵达晋中,先后在昔阳县黄岩底、广阳龙门口、土坌村等地设伏袭敌,三战三捷,迟滞了日军进攻太原的行动,为创建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1937年11月7日,朱德、彭德怀率八路军总部进驻和顺县石拐村。11日,八路军总部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创建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13日,八路军一二九师召开干部大会,具体部署开展游击战争的各项工作任务,历史上称之为“石拐会议”。
石拐会议后,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部和中共冀豫晋省委一同进驻辽县(今左权县)西河头村。一二九师举办了一系列游击训练班,之后,抗日游击“种子”遍地开花,发展成一支支抗日游击队。西河头村也因此被称为太行“抗日游击战发祥地”,成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初创时期的政治、军事活动中心。
1937年冬,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开辟初期,八路军各部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在太谷范村阻击战中首创“麻雀战术”,接着相继粉碎了日军的“六路围攻”和第一次“九路围攻”。1938年4月下旬,八路军一二九师根据中央军委、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的指示,在辽县成立晋冀豫军区,标志着以太行山为依托、以晋中东部各县为基点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1938年10月至1940年7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也在对敌斗争的烽火中不断发展壮大。晋中抗日根据地军民相继粉碎了日军对和(顺)辽(县)地区的“扫荡”与第二次“九路围攻”。各地陆续建立了党的县委和抗日民主政权,党员人数最多时发展到了一万余人。
辉煌战绩 不朽篇章
1940年8月,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发动百团大战。11月7日,八路军(前方)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等机关进驻辽县,次年7月进驻麻田镇,直至抗战胜利。
晋中是百团大战的主战场之一,八路军一二九师前线指挥所设在和顺县石拐村。第一阶段,晋中数万军民全力参战支前,破袭正太、同蒲等铁路线及平(定)和(顺)辽(县)等公路线,进行了大落坡反偷袭战、卷峪沟阻击战等著名战斗。第二阶段,八路军一二九师发起了榆(社)辽(县)战役,收复榆社县城,攻克碉堡多座。第三阶段,进行了著名的弓家沟伏击战,取得了反“扫荡”斗争的胜利。
苏亭战斗是晋中军民配合作战、以少胜多的著名战斗。1942年5月30日,八路军一二九师七六九团在辽县苏亭设伏,敌一旅团进入伏击圈后,枪炮声在山谷中响起。悬崖下,日军被地雷、手榴弹炸得人仰马翻,乱作一团。群众用滚木、巨石封锁山口,敌人顿成瓮中之鳖,敌中佐副司令以下百余人被毙,我军伤亡2人。
阳曲山战斗是抗战中发生在晋中最为悲壮的一战。1943年5月,敌人大举进攻太行革命根据地,八路军总部警卫团为掩护总部撤退,引敌来到和顺县阳曲山,有2个排的战士与敌奋战到弹尽粮绝,最后剩下的6名战士舍身跳崖,只有1名女战士被当地群众救活。壮士虽去,但掩护了主力部队安全撤退,并毙敌300多人。
1945年4月下旬,太行一、二、三分区主力部队发起收复和顺、左权的攻势作战。26日,解放左权县城,并收复各处据点,毙伤日伪军150余名,伪军4个小队100余人投诚;28日,收复和顺县城。和顺、左权的收复,使太行区增加了4万余人口,面积扩大了4000余平方米;克复了15个据点,使太行区北线由洪都到昔阳前进了100余千米,基本改变了北线整个形势;我军控制了太行屋脊,更加巩固了太行根据地,大大削弱了日军对边区腹地的侵害,这两县也成为进一步打击日军心脏的重要前沿阵地。
八路军在晋中的辉煌业绩,以及晋中人民奋起抗战的不朽篇章永载史册、世代传颂!
3粉碎阴谋 胜利解放
日军投降,内战爆发,晋中再次成为敌我双方拼杀的战场。
1945年8月开始,晋中军民积极参战支前,全力支援上党、白晋等战役,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阎锡山抢夺解放区抗战胜利果实的阴谋。
白晋战役。1946年2月,国共停战令刚刚颁布,阎锡山便集结2万余人向白晋路北段进攻,晋冀鲁豫军区迎敌发动白晋战役。战役在祁县子洪口至沁县权店之间展开,经过半个月连续作战,歼阎军4000余人,切断了白晋线,迫使国民党军接受停战。
正太战役。1947年4月,晋察冀军区发动正太战役,晋中军民积极参战,共歼灭国民党军3.5万余人,解放县城7座和井陉、阳泉、黄丹沟(今寿阳县)等矿区,控制获鹿至榆次间铁路180余公里,孤立了战略要地石家庄的国民党守军,对扭转华北战局起到了重要作用。毛泽东关于正太战役的电文中提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打各的)政策”,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战争指导艺术的最高境界”。
支援全国解放战争。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揭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序幕。晋中各地在支援太原战役的同时,响应党中央“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号召,组织大批干部南下湘、闽、粤、川等广大地区,为全国解放战争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晋中战役。1948年6月至7月,徐向前司令员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第1兵团等部展开晋中战役,历时40余天,歼敌10万余人,解放县城14座,彻底摧垮了阎锡山对晋中的统治,迎来了晋中全境解放。战役中,各地党组织筹集军粮物资,动员16万名民工支前参战,为部队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晋中战役成为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之一,周恩来亲自起草中共中央贺晋中战役大捷的电报,毛泽东亲笔将原电文中“很大”二字改为“极大”,肯定了晋中战役的伟大战绩。
晋中革命老区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奋勇争先的太行精神将永续传承。
《探索卷》
自力更生 探索发展
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榆次地方委员会。同月,华北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榆次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1日,中共榆次地委、榆次专署在太谷县(今太谷区)正式办公。9月29日,迁驻榆次县(今榆次区)。
1949年10月后,各县相继成立了代表会机构,召开各界代表会议。
1954年,各县普遍实行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享有选举参政议政代表的权利。
1949年9月,中共榆次地委作出《关于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决定》,并派出200多个工作组,到平川7个县的农村开展工作。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之后,土地改革全面展开,实现了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晋中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3000余名青年入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一批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
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晋中在3年时间里通过“一化三改”,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人民大众当家做了主人,陈永贵等人带领大寨人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敢于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先后三战“狼窝掌”,开战麻湟沟、老坟沟,治理“七沟八梁一面坡”,开辟层层梯田,实现引水灌溉,改变了穷山恶水的环境,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命运。
夯实基础,工业初兴。工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共晋中地委、榆次地委带领人民群众开展经济建设,逐步形成独立、门类较为齐全、具有相当规模,以纺织、煤炭和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的轻重工业生产体系,为晋中现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教育发展,医疗卫生进步。新中国成立以来,晋中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百业待兴,晋中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刻苦实践,为之后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基础。
《腾飞卷》
富民强市 科教新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引领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全新历史时期。2000年,晋中撤地设市,在中共晋中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晋中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以新的姿态、新的形象全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新晋中。
党建先行,统揽全局。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发展中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晋中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改革开放,经济崛起。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源动力,改革开放发展至今,晋中已初步形成了现代农业、新型工业、民营经济、示范园区和全域旅游统筹协调、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新格局,为实现晋中高质量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块金字招牌”更加耀眼;开发区改革创新跑出“加速度”,山西农谷成功获批首批国家级农高区,能源革命 “四轮驱动”;“四个百里工程”雏形初现;重大改革更有成效、亮点纷呈;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多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以来,晋中抢抓太原都市区建设的战略机遇,着眼于城市布局的整体优化,统筹经济、历史、人文等特点和时代特色,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城市建设成就斐然,面貌日新月异。
发展基础,日臻完善。晋中始终把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立体综合、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形成,保障和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逐步显现。
乡村振兴,安居乐业。进入21世纪,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提升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法治晋中,和谐发展。晋中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求,持续开展法治晋中、平安晋中、和谐晋中创建工作,全力保障了政治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晋中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科技、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