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旅游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订酒店、机票|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首页 好玩见闻旅游资讯出行攻略
当前位置:首页 > 好玩

上海宴集船务地址在什么位置(上海商船会馆地址)

关键词:上海商船会馆地址发布时间:2023-06-07 18:45责任编辑:宋果果

上海商船会馆地址

坐落在会馆街38号的商船会馆始建于1715年,作为魔都建设最早、面积最大的同业会馆,它的落成比上海正式开埠还要早128年,最完整时占地近20亩,号称“极缔造之巨观”。

始建于1918年的荣宅是上海滩保存最完好的大花园洋房之一,?是民国时期鼎鼎大名的民族资本家,巨富“荣宗敬”的故居。

原上海总商会建于1916年,建筑面积3800㎡,是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与商会历史的重要见证。

始建于1924年的武康大楼,建筑面积为13148㎡。是上海的首座外廊式公寓,最为人称道的是其独特的三角造型,以及那些浓缩在建筑表面的经典设计,水泥仿石墙面、三角窗楣、古典山花......展现了浓浓的法式风情。

上海船舶馆地址

上海巢捷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08月05日,注册地位于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松隐育才路121弄22号1幢1755室,法定代表人为徐刚。经营范围包括船舶工程(除特种设备),钢结构工程,建筑装饰工程,船舶设备维修(除特种设备),涂装工程,从事船舶设备(除特种设备)科技领域内技术开发、技术咨询,管道安装(除特种设备),电气设备安装(除承装、承修、承试电力设施),船舶设备及配件,机电设备,工业自动化控制设备,保温隔热材料,钢材,水性材料,装潢材料,五金交电,水暖器材,电器设备,金属材料销售。 【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怎么预约商船会馆

汕头原是揭阳(后居澄海)海边的一个渔村。元代,在现在的光华埠一带已形成较大渔村,称为“厦岭”。至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现在的外马路老妈宫一带至崎碌已形成沙脊,称作“沙汕”。万历三年(1575年),沙脊积聚成片,称作“沙汕坪”。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在现在的外马路人民银行汕头支行所在地建炮台、烟墩,称作“沙汕头”

以后,清政府在这里设站收取盐税,简称为“汕头”。至嘉庆四年(1809年),因商船停泊越来越多,称作“沙汕头港”。至开埠前,已建立了“漳潮会馆”,商业活动日趋活跃,具备商埠雏型。汕头开埠后,鸦片和外国商品源源输入,而大批“猪仔”(契约华工)被源源输送到各国殖民地充当苦力,英国、德国、法国、挪威、美国、日本等国先后设立领事馆,进行经济、文化、军事侵略。

汕头得名于海滨泥沙积聚而成的沙脊。由于韩江泥沙在海滨地带的不断冲积,并在潮汐风浪的作用下,在今汕头老市区一带形成一条自然的沙堤,这种沙堤就叫做“汕”,开端处则叫“汕头”。汕头又有鮀岛的别称。鮀是种体小而圆、带有斑点的鱼类,属鲨鱼的一种,称作鲨鮀。汕头市区因位于鮀济河一侧,三面环水,历史上曾是半岛,过去海湾盛产鲨鮀,故称“鮀岛”。

开埠——汕头市开埠到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这里原是一片波涛滔滔的海湾,因近几百年来韩江所带泥沙的冲积,才逐从朋海底浮聚起来。元代时,在现在的光华埠一带,已初步形成较大的渔村,称为“厦岭”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蓬洲御千户所于此。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韩江口的沙脊已积聚成片,称为“沙仙坪”。

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在这里筑烟墩建炮台,称为“沙仙头”。从雍正(公元1730年)到乾隆年间,迁到这里居住的人日益增多,除了捕鱼、耕田之外,还利用海水晒盐,各地盐贩也常到这里贩盐运销。清政府在此设站征收盐税。简称“汕头”。汕头又有“鮀岛”。以后,随着过往商船日趋频繁,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清政府在放鸡山(今妈屿岛)设立“常关”,课收南北商运的关税,这是在汕头最早设立的海关。

建国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重新建制,设立潮汕专区;1953年1月与惠阳、兴梅专区合并为粤东行署;1956年2月与兴格合称汕头专区,1965年兴梅独立设专区,汕头及下辖县称为汕头地区。另经几次变动。但汕头市均为地方或专区党政机关所在地。

1981年11月,在汕头市划出一片土地创办汕头经济特区。1983年7月,实行地市合并,建立市领导县的体制,辖澄海、南澳、潮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饶平8县和潮州市。1989年1月潮州市划为省辖市。1991年4月6日,国家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扩大到整个汕头市,面积234平方公里,并定于1991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国务院1991年12月决定,调整潮汕地区的行政区划,设置汕头、潮州、揭阳3个地级市。1993年4月,国务院批准潮阳撤县设市(县级);1994年4月,国家辽批准澄海撤县设市(县级);同月,国务院批准潮阳市河清镇划归汕头市,设河浦区(县级)。至此,汕头市辖龙湖、金园、升平、达濠、河浦五个县级区和南澳县,代管潮阳市、澄海市。

汕头市金平区于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升平区、金园区及原达濠区礐石街道浔洄居委、龙湖区龙溪路以北区域组建而成。

上海商船会馆开放时间

黄飞鸿生前先后娶过四位妻子,不过都是续弦,他23岁那年娶发妻罗氏,可是婚后三个月罗氏就病逝了。黄飞鸿40岁那年续娶马氏,生育二子二女,可惜马氏也早逝。黄飞鸿46岁那年娶岑氏,生育二子,不久也病逝了,先后三位夫人的离世,让黄飞鸿不敢再续弦,当时就有人传言说黄飞鸿是克妻命。

1915年,这一年黄飞鸿59岁,他误以为自己克妻,不敢再娶,不得已以妾室的名义迎娶莫桂兰,1982年莫桂兰去世,享年90岁。

那么黄飞鸿去世以后,他的子孙后代现状如何?

(二)长子黄汉林

黄汉林是黄飞鸿第二任妻子马氏所生,1924年宝芝林医馆被烧以后,黄汉林也失业了。黄飞鸿穷困潦倒时,儿子黄汉林一直陪在他的身边照顾他,直到他去世。

黄汉林生卒年记载不详,子孙后代记载也不详。

(三)次子黄汉森

黄汉森跟大哥黄汉林是同胞兄弟,都是马氏所生,在黄飞鸿众多子女中,黄汉森最受父亲的喜爱,黄飞鸿还把毕生所学传授给了儿子黄汉森,黄汉森也没有让父亲失望,练就一身武艺,得到了父亲的真传。

黄汉森酷似父亲,尤其是他爱打抱不平、见义勇为的性格,有当年黄飞鸿的风范,但是黄汉森的结局却给了黄飞鸿致命的一击。

黄汉森凭借自己精湛的武艺,在商船卫旅营护勇队担任护卫一职,却遭到护勇队的老大张禺七的嫉妒,张禺七江湖外号“鬼眼梁”。1919年的一天张禺七公然挑战黄汉森,想要与他一决高下,结果黄汉森在三招之内将张禺七打败,让张禺七丢尽颜面,极大的损伤了他的自尊心,激发了张禺七人性阴暗的一面。

张禺七比武失败以后,表面上伪装得和和气气,暗地里却要置黄汉森于死地,一次他约黄汉森喝酒,趁黄汉森酒醉之时,将其杀害,黄汉森当时只有21岁。

(四)三子黄汉枢

黄汉枢生母岑氏,岑氏去世得早,黄家家道中落以后,黄汉枢年纪还小。黄飞鸿去世以后,黄汉枢和弟弟黄汉熙跟随继母莫桂兰到香港生活,莫桂兰膝下无子,视他们兄弟二人为己出。

莫桂兰(十三姨原型)到了香港以后,创办了黄飞鸿国术馆、宝芝林。

(五)四子黄汉熙

黄汉熙与三哥黄汉枢是同胞兄弟,黄飞鸿病逝后,黄汉熙跟随继母到香港谋生,黄汉熙没有得到父亲的真传,虽然他长得像父亲,对洪拳却是一窍不通,所从事的行业也跟武术无关,但是他有个非常有名的儿子,名叫黄源德。

黄源德是黄飞鸿嫡孙,也是宝芝林的继承者,香港黄飞鸿药业董事长。黄源德受到家族的影响,立志要将祖父黄飞鸿的医德传承下去,并在2001年创办宝芝林药业,投资额高到千万。

黄源德的兄弟和子孙后代都没有得到洪拳的真传,因为黄飞鸿不让自己的后代习武,这是为何?有三点原因,其一,黄飞鸿爱徒梁宽的去世,梁宽十几岁就跟着黄飞鸿习武,后来成为黄飞鸿的得力助手,但是梁宽有个缺点就是争强好胜,这种性格给他惹来杀身之祸,年纪轻轻被人在街头暗杀。其二、次子黄汉森被人暗杀。

上海商船会馆可以参观吗

东昌古城

山东省历史建筑

东昌古城即聊城古城,统称为山东聊城古城。东昌古城被世界最宽,面积最大的护城河东昌湖所环绕,北宋时期的城垣。城呈正方形,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古城特色有:光岳楼、山陕会馆、东昌湖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东昌古城

景点类别

旅游景点

地理位置

聊城市东昌府区楼南大街2号附近

历史沿革

宋淳化三年(992),黄河决口,原聊城县和博州治所巢陵城被毁,迁至孝武渡口西。宋熙宁三年(1070),筑土城。

金代为山东西路博州治所、聊城县治所。

元代置山东宣慰司东昌路总管府治所、聊城县治所。

1368年(明洪武元年),置东昌府治所,聊城县治所。

1372年(明洪武五年),因军事需要将宋筑土城扩筑为砖城。

1910年(清宣统二年)重修的《聊城县志》载:“明洪武五年,守御指挥陈镛始

东昌古城

以砖石。周七里一百九步,高三丈五尺,厚二丈,地阔三丈,深二丈。门四:东曰寅宾,南曰南熏,西曰纳日,北曰锁钥。楼橹二十有五,绿云在西北,望岳在东北,最为擅名。环城更庐四十有七。附城为郭,郭外各为水门,吊桥横跨水上,池深二十尺,广加十尺,阔倍之三。护城堤延亘二十里以御水涨,金城倚之。”扩建后,城高池深,布局严密,易守难攻,时称“能陷不失的凤凰城”。

1374年(明洪武七年),为“远眺料敌于严更漏”,在城中央建造更鼓楼一座,今楼犹存,更名光岳楼。

1411年(明永乐九年),会通河疏通,聊城成为运河沿岸9大商埠之一。

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城池“其势渐圯砖石腐败者凡三之二,楼舍桥洞倾欹者又半之”。

1522年(明正德十七年),由知府叶天球主持,着手修城。

1525年(明嘉靖四年)修城竣工。维修后,据《李廷相重修东昌府记略》载:“城周七里有奇,崇尺三十有五,阔杀尺之十五。为门凡四:东春熙、西清远,南正德,北宣威。城上眺望之楼凡二十有七,前代所谓绿云、望岳二楼在焉。楼卒之舍凡四十有八。每门有水门,有吊桥,有潜洞,有暗门。池深二十尺,广加十尺,盖皆拓旧而新之。”

1577年(明万历五年),再次动工重修城池。

1579年(明万历七年)重修完成。《于慎行东昌府重修碑记》载:“凡修楼橹二十有五,护城神祠五,环更庐四十有七,城高八丈,厚五丈,隍深一丈,广十九丈,堤高八尺,厚二丈,长桥虹跨,高岸翚拱,奕奕耀耀,博敞宏壮,称金汤之险。”

清代聊城仍为府、县治所。

1731年(清雍正九年),为防水患,重修护城堤。据《蒋尚思聊城护城堤碑记》载:重修后护城堤“长共二千二十三丈,高一丈,堤角横量六丈,面宽二丈。”

乾隆年间漕运达到鼎盛时期,聊城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东关大码头一带尤为繁华,太汾、山陕、苏州、江西、武林、赣江6处会馆傍河而立,河中商船络绎不绝,岸边货积如山。附近的太平街、双街、小东关3条街巷,商业发达,市井热闹繁荣,计有“行日章”、“刘兴隆”、“行晋升”、“玉盛号”等资本雄厚的商号60余家,时有“金太平,银双街,铁打的小东关”之称。

漕运带来的兴隆繁盛延至1854年(清咸丰四年),长达400余年之久。

1947年1月聊城解放,因解放军兵力不足,且古城易守难攻,为防止敌军重占为据点,遂将城墙拆除,并被辟为环绕古城的道路,现仅存城墙墙基。

上海商船会馆地址查询

上海董家渡商船会馆不对外开放,除了一些特定日子或有展览时。

商船会馆是上海最早的一座会馆。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集资建造,占地面积近20亩,内有双合式大殿,殿前为两层楼戏台,上有八角形藻井,殿前左右两侧各建二层楼的厢房作看戏用,殿后有集会议事的大厅,殿右有二层楼的会务楼。戏台前有高大的方砖砌的门头,正门像一座城门,门头上的大方砖上雕着立体的“商船会馆”字样。

上海商船会馆地址电话

泰兴历史上的十景

一鼓楼

鼓楼遗址在今泰兴鼓楼中心,信合联社(今泰兴农村商业银业)门口略北,即原三层楼(泰兴饭店)处。但也有老人说,在鼓楼商场东南角。鼓楼建成的时间,《光绪泰兴县志》上说:"既立县,建谯楼其上。"时间当在县治迁至延令村之后。谯楼上置有更鼓,故称鼓楼。相传,楼房的基脚为4个石头人,当时,处决犯人都绑在石头人身上。《光绪泰兴县志》上还说,"明嘉靖四十五年知县许希孟易故材而三重之,寻废。"到了明代中后期,许希孟重建过鼓楼,但不久就废毁了,只剩下一个地名了。

"一"还有另一种说法,一位老先生曾撰文认为是"一城隍",即城隍庙。泰兴城隍庙也位于市中心,在原商会街,今襟江巷,座北朝南,大门直对天瑞巷,庙内厅堂殿宇上百间,是一个庞大的宫廷式建筑群。在旧社会,每个县市,包据象黄桥、口岸、季家市这样的大集镇,都建有城隍庙,是阴曹地府的衙门,人死了之后,都要去当地的城隍庙报到,俗称"铺堂",以至于泰兴河头庄的老人去世后,还要去土地庙问土地公公,请土地公公告诉孝子贤孙,老人的魂魄是去了"城里城隍庙",还是去了"黄桥城隍庙",才知道死者最后的归宿。泰兴的城隍庙很有特色,外地的城隍庙都只供一位城隍菩萨,阴间的县太爷只有一位,而泰兴城隍却是两位。相传,南宋绍兴初年,县治由柴墟南迁至延令村,城隍爷当然要请过来,而宋咸平二年(999年)延令村这边已建有城隍庙,两位城隍爷谁也不能偏废,只好同时供在庙里形成叔伯格局,每年正月初一子时,前殿后堂两位城隍爷轮换供奉,每年一位,轮流坐堂问事,这是全国城隍庙建设中独一无二的,难怪这位老先生要将城隍庙作为古城十景之首。遗憾的是,泰兴城隍庙重建时将这一"全国仅有"的特色取消了,甚为可惜。

二水关

泰兴县城和其它滨江古城一样,都是临水而建,赖水运交通而兴起、发展。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至四十年(1561年)间,先后建造了西水关和北水关。水关从城墙下穿过,有门可启闭,北水关上还设置了关楼,楼上有匾曰"应奎"。泰兴水的流向是由东向西,县城也不例外。平时,水由北水关入城后,进入单家汪后南流,经安泰桥,过太平桥、通江桥,进西水关出城注入长江,另有支流流经北小桥、西小桥,便于城内外船只来往,战时,则关闭以防御敌人。二水关还有控制城内水位高低的作用,单家汪面积很大,是个天然的蓄水池,天旱时关闭西水关,保持城内一定的水位,涝时则关闭东水关,切断来水,开西水关排涝,泰兴百姓受益匪浅。

三井头

三井头作为古地名,位置在今三井南巷北侧至三井北巷南侧,南至红牌坊,北至花园巷(与前熊家巷交界处),位于鼓楼西大街两侧。

三井头以该处有三井而得名,三个井口呈品字形,但井身却是一个整体。水井是古代人民生活中不可须臾缺少的朋友。泰兴城旧有水井十一,位于今鼓楼西路北侧的三井,为其之最。井旁有碑,碑首有"古三井"三个大字。据原碑铭记载,三井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由地主生员张明球捐地凿井。张明球系泰兴张氏三凤堂家族政派珩支十世孙,其祖父张锦常以事去如皋县,如皋少井,居民尽饮于河,张锦乃募工人,捐赀择地,为穿十井,如皋之民皆号曰张公井。张明球捐地凿井系继承祖父的义举而已。明祟祯三年(1630)一位法号宗□的和尚化缘进行了大规模修浚,"三易寒暑,而役始竣"。这座井称得上泰兴城的瑰宝,不知撩动过多少泰兴游子的乡情幽思,人们无不将它引为家乡的骄傲。它井深水足,常年不竭。更为奇特的是一井三门,俯视井中,三井口都倒映水中,叫你情不自禁地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而赞叹。时至今日,三井仍不失往日的风采,尽管它已成为泰兴市文物保护单位,但居民们仍然在这里淘米、洗菜、汰衣服。

"三"在张连茔老先生的文章中又是一种说法,他认为是"三妃墩"。三妃墩位于凤凰天西侧,延佑观东侧,香花雨桥南头,即今农业银行西邻南部。相传宋室南渡时,有三个妃子卒葬于此。老百姓传说,每逢春天,墩边的流水中,水面上浮有许多桃花,随波流去,三妃墩周边并没有栽种桃树,怎么会有桃花随波逐流呢?于是人们都说,是那死去的三个妃子在冥冥之中梳洗打扮,这些桃花是她们洗落的胭脂花粉;也有人说,这是三妃哭泣的泪水所致。据县志记载,三妃墩原在城外城河中,泰兴第一次建城时南城墙即今国庆路,"原有三墩,为水荡平二墩",故清末就仅剩下一墩了。三妃墩四面环水,孤零零的在水中央,上有一挺干直拔的榆树,老人们说,榆树上面老鸹特别多,给人一种惆怅凄然之感。故清黄桥诗人何龙光在《寒食步延佑观吊妃子墓》诗中写道:"幽灵飞夜水,芳草怨春风"。

四关厢

古时泰兴县城四门内各有庙宇一座,东曰广灵王庙,又名崔府君庙,在今胜利桥东;南曰关帝庙,在今五亭桥附近,原轴承厂旧址北;西曰司徒庙,在今城西小学东侧;北曰天王庙,在原城北小学门口,庙门均为内向,形成东西南北门如四合院的厢房,故称四关厢。四关厢的兴建,据说是因明代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到泰兴,看到这里风水好,是块龙地,担心泰兴要出人才。他要帮朱元璋保天下,于是在四门各建庙一座,城内人出城,必经庙前绕一下,而不能直达城外,这样形成四关厢格局,不让泰兴出人才。所以,泰兴流传一段民谚:"三山不出头,逆水向西流,文官不拜相,武官不封侯。"泰兴人在外做官,文官做到尚书、侍郎的很多,但从未有人做到过宰相,武官也只能做到总兵一级就结束了。

五城门

北宋末年时,金兵南下,县治柴墟与周边地区连遭金兵三次劫难,知县段傅审时度势,决意离开这个战乱之地,相度县境延令村(今济川街道)为龙开河(俗名老龙河)所环抱,利于防守。绍兴元年(1131年)段傅将泰兴县治从柴墟迁往延令村,初筑为土城,城外环以濠河,河上有桥4座,东为朝阳桥(今胜利桥),西为阜成桥(原西小桥,今废),南为文明桥(今仍其名),北为通济桥(今北小桥)。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为防御金人侵扰,知县尤袤增筑外城。元明之交,连年的战乱造成泰兴"垣堞残毁",明弘治五年(1492年),知县原秉忠始用砖砌筑四城门,东名寅宾门,西名迎恩门,南名南薰门,北名拱极门。嘉靖十一年(1532年),知县朱篪于城西南隅增辟一门,题名延薰(俗名小西门)。小西门的增建,传说有二,一说是刘伯温认为泰兴是风水宝地,要出人。泰兴城形似西瓜,他要在西瓜上开一刀,破其风水,于是打算再开一城门。有个盐商知道了,为巴结朝廷,他承担了这项工作。他家的盐仓正好在小西门(今西门仍有盐仓巷,后称劳动巷,现为劳动小区),说开了门,西瓜口正好放在盐上,西瓜最怕盐。这样便出现了古城门的建设奇观。又一说是小西门有陆家仓房,在今陆家湾,陆氏乃泰兴望族,陆家有人在朝廷做大理寺正卿,他家的粮草仓库在小西门,为运送粮草方便,故增开门。其实,小西门之设与当时商业经济的发展有关。泰兴城内河之水西流入江,在明代时,土田之饶沃,物产之丰盛,以西南为最盛。江南大商船由西水关进入城内,所以城西南不仅成为运输交通的枢纽,而且成为货物交易的要冲。"鱼市、花市、布市、木市、竹市、草市在焉",陆家仓房、盐房都是当时的物资仓库。到倭寇侵扰泰兴时,姚邦材急于一邑生民之命,无暇为小西门之汁,只先筑城和开四门,并改东门为镇海,西门为阜成,南门为澄江,北门仍为拱极。谁知城筑起后,西南路塞,严重影响了这一方居民的生活和交易活动。在百姓的呼声下,还是这位为民办实事的县令姚邦材组织他们开筑了小西门,并名之通济门。通济者,交通济川也。可见小西门是明代经济兴旺、交通运输发达的产物,也是以水兴市的物证。建成后的五城门,均在今一环线上,雄伟壮观,明万历二十四年知县陈继畴曾写有《冬日登城督戍诗》:

列戟重门静,严更万户齐。月临青海动,城压白狼低。

绝汉鸿惊度,风檐马竞嘶。枕戈诸将在,何藉一丸泥。

六角桥

在今泰兴中学东,即今胜利桥,古称朝阳桥。此桥桥身为两节,中有大桥墩架接,桥墩南北面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故俗称六角桥。它是泰兴最古老的四桥之一,早在南宋初就横跨在旧时的护城河上。《光绪县志》上说,"最钜者朝阳、阜成、文明、析津,所谓四门大桥者也",取名朝阳,大概它是第一位迎接朝阳的泰兴使者吧。城池外扩后,它仍然直对城门,是交通要道。到明代改建成石拱桥。过往行人,均需沿石级上下。造桥时考虑到独轮车来往,桥面便铺有两行有坡度的石条,以便于行车。解放后,改建为平面水泥桥。但仍保持了六角桥的原形。古桥横波,至今仍为古城增添几份古韵。

七星池

七星池位于今鼓楼文化广场处,因有七口唐代古井,呈北斗七星状分布,故名。七星池这一历史遗迹湮没已久,县志上都无记载,所以,曲高和寡,目前持此说者寥寥无几。但2001年建设鼓楼文化广场时,古七星井遗址出土,并由市博物馆收藏了部分唐代井砖,为七星池提供了实物佐证。

"七"的提法是十景中最多的,最常见的提法是"七条巷"。东自原鼓楼南路医药公司门市部,西至三井南巷银锭巷口,是一条很狭窄的小巷,人称一人巷,巷内原有7个弯折,每段单独肖名,故称七条巷。

有人认为是"七贤祠",又叫集贤祠,"七"、"集"取其谐音。祠堂在过去的"万慈会",位于原泰兴国际大酒店处,约有五、六间屋宇,专门收集陈列乡贤名录。而季氏德基堂家族的后人却说,七贤祠确有其祠,就在育婴堂内,他幼时因住在育婴堂巷东侧,亲见人们用小酒杯供奉这七位贤人,至于是何方贤人,他也说不清。

也有人认为是"七院寺",即庆云寺,内分钟鼓楼、准提楼、千佛楼、定慧斋、西竺庵、普同塔院和崇福院等,故名七院寺。

八善堂

八善堂,旧时城内设有育婴堂、保节局、善济院、同仁堂、体善堂、同善堂、体仁堂,粥局等八个慈善机构,大体是为那些弃婴、寡妇、鳏夫提供生活资助以及捐棺、施粥免费服务。

也有人说,八善堂是浴室业的慈善堂。相传几百年前,城厢8家浴室按比例出钱,共同购买了3间房子。凡年老多病、不能工作又无家可归的浴室工人,可以住入该堂治病休息。堂内还专门设有阁楼,存放已故浴室工人的牌位。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借祭祀浴室业鼻祖分水司的生日之际,举行悼念已故工人的仪式。堂址在今鼓楼商场西侧,原天瑞巷邮电局宿舍,解放后被拆除。

还有一说,是"八仙堂",指8个作善举之用的同乡会的会馆,位于三井头北边。

九条巷

九条巷具体是指泰兴城内那九条古巷不得而知。倒是九条街的说法得到目前绝大多数市民的认可。古时城镇基础设施少而简陋,泰兴城主要街道有九条:(1)鼓楼街,现在人们往往把鼓楼街理解为市中心最繁华的一个地块,其实不然,严格意义上的鼓楼街是指市中心向北至春林巷(春林巷街对面为商会街)短短的这一段,再向北叫北大街,而市中心向南叫南门大街,向东至影墙口叫鼓楼东街,向西至三井头叫鼓楼西街;(2)县前街,即今府前街。延令村作县治后,因在县衙前,故名县前街,此街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原春林巷向南数米处的路中央建有一个大照壁,行人要从两边绕行; (3)书院街,今泰中大门口一段,因襟江书院而得名;(4)朝阳街在今胜利桥以东一段,街名以朝阳拱桥而来;(5)迎恩街,今鼓楼西街三井头至长征路(西小桥)一段,街名由西城门曰迎恩而来;(6)济川街,今鼓楼西路长征路至民主桥一段,民主桥,旧称司徒庙桥,亦称济川桥,街名由此而来;(7)越街,又写作钺街,原鼓楼南路自安泰桥至文明桥一段。此街因形似古兵器钺而得名,也有一说是与清末住在此街的朱铭盘有关;(8)红袍街,旧为封建达官贵人居聚之处,乃穿红袍一族的世界,街在庆云宾馆西,今名八一巷;(9)北大街,鼓楼中心向北至北小桥一段。当然,九条街的版本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翁家藩老先生就认为是鼓楼街、县前街、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越街、红袍街、塌耙街。

十院寺

十院寺,即广福寺,遗址在原泰兴国际大酒店。始建于唐光化二年(889),为著名律宗禅林。因寺内旧有弥勒、慈氏、文殊、大悲、普贤、释迦、地藏、观音、罗汉、吉祥十院,故名十院寺。寺后有池曰洗钵池,为神僧法响洗钵处,传说他能将斋钵翻转洗涤。法响又称伏虎禅师。唐时泰兴地界尚有虎害。法响设斋召虎,虎至而顺伏不动,法响以杖击其背和腿。虎受到惩罚,从此虎患绝迹。原人民公园后尚有洗钵池之名,而池早已填没,今人难以追寻这一神奇传说。

也有人认为是十寺庙,为泰兴十大名寺,包括广福寺、庆云寺、建安寺、东岳庙、城隍庙、龙王庙、将军庙、药王庙、都天庙、火星庙等。不管哪一说,都证明当年泰兴社会和谐稳定,宗教盛行。

上海市商船会馆

社旗山陕会馆是中国民间商会文化的“祖脉之地”。

山陕会馆表面上看是商人“通商情、叙乡谊”的场所,但绝非仅仅如此,它实际上是商人的自律机构,以规范经营行为,对外形成竞争强势。乾嘉年间,全国有16个省的商人在赊旗经商,商界竞争日趋激烈。各地客商为进一步加强同乡联谊,发展贸易,占领市场,持久经营,相继合资成立了许多同乡会。同乡会利用传统的地域观念,通过会馆这一组织形式,把商埠中同乡之人联合起来,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一致与异域商人进行竞争。其中山、陕商贾较为众多,便成立了“鼎元社”,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率先兴建“山陕同乡会馆”,引得各地商人为树立本籍的商业形象,相互攀比,纷纷兴建会馆。作为赊旗商业行会代表的山陕会馆在基本职能、组织形式、道德信仰、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和经济活动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已经完全具备了中国民间商会的雏形。中国民间商会是创立于1715年之上海的“商船会馆”,但该会馆早已不复存在。在山陕会馆内保存完好的由过载行制定的《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刻立于清雍正二年,即1724年。因此,社旗山陕会馆是中国民间商会历史源头的文物遗存,是当之无愧的“祖脉之地”。

会馆街38号的商船会馆

宁波老外滩位于宁波市三江口的江北岸,是进入宁波古城的门户。

宁波在唐代即为中国四大港口之一,鉴真东渡的起始点就在宁波,在南宋时期为中国三大港口之一,并设立市舶司专门负责管理对外贸易的。

虽然清政府一直采取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但宁波与日本、南洋各地一直保持着藕断丝连的贸易往来。

清初中国缺铜,政府铸铜钱和民间制铜器多通过宁波从日本进口铜及银等;而日本也从宁波进口江南的丝绸、棉布、瓷器等。

在清代实行全面闭关之时,宁波是唯一保留了对外贸易的特殊港口。

这种特殊的港口地位从1644年到1684年左右,时间长达约40年。

1842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宁波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各国商人蜂拥至宁波,英、法等国采用夺取主权,建立据点,霸占海关、控制海口,垄断航运,推行洋化等一系列手段,把宁波港扭曲成半殖民地性质的港口。

1844年正式开埠。

不久,江北岸便发展成为英、法、美三国侨民居留区域。

是中国最早的“租界”之一,历史上也称为“外滩”,其开埠历史比上海外滩还要早上20年,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外滩之一,一直到上海口岸崛起,宁波口岸的地位才被逐渐削弱。

1927年,中国政府收回了江北岸外人居留地的行政管理权江北外滩也在岁月的洗礼中完整地记录下了近代宁波的历史变化,体现西方工业文明的器物与各类设施集中在这里出现,如宽敞的马路、整洁的街面以及电灯、自鸣钟、脚踏车、洋房、教堂、医院、银行等首先在这里出现,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宁波城市的近代化进程。

成为了浙江省唯一现存能反映港口文化的外滩。

宁波商帮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四大商帮之一(晋、徽、宁绍、潮汕),利用外滩这一通商口岸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对内、对外的航运贸易优势,纷纷创办轮船公司,其中以宁波帮的商人——虞洽卿、朱葆三、李云书创办的宁绍轮船公司和三北运输公司最为出名,在三江口到下白沙一带修建码头,从事宁波至上海等地的运输,特别是从事对外经济活动,宁波商帮便以上海、宁波为基地,经商足迹遍及长江流域和天津等商埠。

《鄞县通志》称:“至五口通商后,邑人足迹遍履全国、南洋、欧美各地,财富日增。”

从最近一次文物普查情况来看,宁波外滩的54处文物建筑中至少有31处与宁波商帮有关, 在这些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建筑物,反映了丰富多彩的西式和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

从建筑功能看,既有办公和宗教活动场所,又有金融、贸易和豪华住宅。

为此,外滩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宁波近代历史标志性地段,被《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为6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

本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范围为:东滨甬江,南接新江桥,西界人民路,北至轮船码头。

在目前开发改造范围内,巡捕房、宏昌源号、朱宅和严氏山庄四幢建筑被列为市级文保建筑。

规模

杭州有新西湖,上海有新天地,宁波有老外滩。

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的老外滩面积,却囊括了个性消费的所有功能,包括城建展馆、国际酒店、世界美食、城市公寓、行业会馆、生活天地,一

举成为宁波最顶级的社交平台,一个高档次、多元化的商业街区。

经过百年落寞,2005年1月1日,投资6亿元的宁波老外滩重新开埠,将形成新的商业区,和宁波天一广场成犄角之势。

沿着江边,外国领事馆、天主教堂、银行、轮船码头一字排开,几乎记录了宁波开埠的整段历史。

这些建筑,至少有100多年历史。

目前保存下来的文物建筑有:英国领事馆、巡捕房、侵华日军水上司令部、浙海关、天主教堂、江北耶稣圣教堂、宁波邮政局、通商银行等还有一些民房,如老“宏昌源号”、商人私宅“严氏山庄”、“朱宅”等建筑,这些建筑具有浓郁的欧陆风格,代表了英、法、德、荷等多国建筑风格。

与中国传统民居形成鲜明对比。

欧陆风情的建筑长廊

江北外滩一带的建筑有着浓郁的欧陆风格。

此外,还有一些民房,如严氏山庄、朱宅、老商铺“宏昌源号”等。

这些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风格,与中国传统民居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观赏价值。

宁波近代商帮的起航地

宁波的近代商帮利用外滩这一通商口岸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利用身处当时中国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及对外贸易的先天优势,纷纷创办轮船公司,从事宁波至上海等地的运输,特别是从事当时颇有风险的对外经济活动,从而大大促进了宁波商帮的近代化进程。

据查宁波外滩的54处文物建筑中至少有31处与宁波商帮有关。

近代商业文化的展示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外滩是宁波的商业中心。

这是一个围绕港口而兴起的特色商业区。

整个外滩区块可以分为三层,各街区的功能非常清晰:第一层是外马路生产作业区,第二层是中马路消费区,第三层是后马路居住区。

新事物、新观念的实验场

近代宁波外滩是新观念、新事物不断萌芽,新旧观念不断碰撞的地方,吃穿住行玩乐等方面都浸润了西化的色彩,西式糕点、西洋电影、夜总会、舞厅等进入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住洋楼、吃洋菜、点洋灯都成为了时尚。

宁波的老百姓正是从外滩这一窗口看到了世界,接触了西方文明。

富有开创性的教育中心

近代宁波外滩还是一个教育中心。

像斐迪(现在的宁波三江中学)、斐德、正始、毓才中学等都是当时最好的学校,教会为了笼络人心,在外滩一带相继办起了一批公益性的教育机。

这些学校不仅吸纳了一批外国人充当老师,还把当时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渗透到了日常教学之中,当时许多生动的教育活动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外来宗教的集散地

1844年1月1日,宁波五口通商开埠,指定江北岸为外国人通商居留地。

1860年前后,外国领事、商人、教士、外侨侨眷等多数居住在江北岸槐花树下至桃花渡法国天主堂沿江一带。

宁波外滩附近的宗教基本上是外来的,在这块区域内,修道院、耶稣堂、天主堂遍布。

目前尚存的外来宗教的一个实物标志就是建于1872年的法国哥特式建筑———天主教堂,建筑面积4380平方米。

2002年,宁波城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出资6亿元对老外滩进行了改造。

如今的老外滩,经过重建,基本保持了当初十里洋场的风貌,成为宁波新的时尚风标,成为新的商业区,和天一广场成犄角之势。

由于宁波三江口的三条江形似英文字母“Y”,所以开埠之初如今的老外滩地区就被称之为Y-Town“,音译过来即为”外滩“。

而后上海外滩则继用了这一名称。

旅游资讯推荐

油菜旅游网——美好的风景等你去发现。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864@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5118号-6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ycdyx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