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石窟介绍
我们在历史悠久的敦煌石窟里参观。
栩栩如生的敦煌石窟?。
惟妙惟肖的敦煌石窟吸引很多游客。
形象生动的敦煌石窟。
漂亮的敦煌石窟。
精美的敦煌石窟。
精致的敦煌石窟。
五颜六色的敦煌石窟。
色彩缤纷的敦煌石窟。以上就是我的解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敦煌石窟介绍100字
形容“敦煌莫高窟”的词语有:千姿百态、举世闻名、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敦煌石窟介绍资料
根据相关考古资料来看,敦煌莫高窟最早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由一个游历到敦煌的,名叫乐(yue)尊的和尚开凿的第一洞窟,随后经历了多个朝代,每个朝代都有新开凿大量的洞窟,都绘有精美的壁画。不过非常遗憾的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找到当年乐尊开凿的第一个洞窟。
敦煌石窟介绍作文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来到历史悠久的敦煌莫高窟,我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叫我小潘吧!敦煌莫高窟可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哦!四大石窟还有: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但是这些石窟都不能和敦煌莫高窟比美,因为敦煌莫高窟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窟呢!它的历史也很悠久,它修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北朝、隋朝、唐朝、五代、西夏和元朝这几个朝代都修建过。说完了这些,就跟我到敦煌莫高窟中去看看吧!
敦煌石窟介绍20词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
现存主要洞窟51个,造像5100余尊,最高的17米,最小的仅有几厘米,各类造像形象生动活泼,姿态飘逸隽秀。2001年,云冈石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
敦煌石窟介绍视频
敦煌莫高窟在古代是弘扬佛法、传播佛教之地。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洞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从晚唐到五代,统治敦煌的张氏和曹氏家族均崇信佛教,为莫高窟出资甚多。
敦煌石窟介绍2000字
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东经92°13′~95°30′,北纬39°40′~41°40′。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敦煌因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2012年,入选“2012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汉语字面意义来解释“敦煌”地名,如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但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敦煌”的词源不是汉语。一般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敦薨”即是敦煌最早的称呼,而“敦薨”或敦煌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至于是哪个民族,则是众说纷纭。日本学者藤田丰八考证说,敦煌可能是都货罗(Tokhara)译音,而都货罗也就是当时居住在敦煌、祁连间的月氏人;中国学者岑仲勉认为敦煌的词源是“桃花石”(Taugas);王宗维认为“敦薨”或敦煌为“吐火罗”的音译,并推断敦煌为吐火罗人居住的故地;李得贤则认为敦煌为古羌人语言“朵航”(义为诵经地或诵经处)的对音。总之,“敦煌”地名的词源为汉朝以前的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之汉译,这点应是没有疑问的。
敦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
夏、商、周时,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在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
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后大月氏强盛,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
西汉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两次挫败月氏,迫使月氏人西迁徙于两河流域(锡尔河、阿姆河)。整个河西走廊为匈奴领地,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余万”。汉武帝继位后,于建元二年(前138年),首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乌孙夹击匈奴。汉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
汉代丝绸之路自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继出玉门关和阳关,沿昆仑山北麓和天山南麓,分为南北两条道路。南线从敦煌出发,经过楼兰,越过葱岭而到安息,西至大秦(古罗马);北线由敦煌经高昌、龟兹、越葱岭而至大宛。汉唐之际,又沿天山北麓开辟一条新路,由敦煌经哈密、巴里坤湖,越伊犁河,而至拂林国(东罗马帝国)。汉宋之际,丝绸之路是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敦煌也由此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敦煌石窟介绍一下
汉唐雄风吹拂着敦煌 ,丝路驼铃吟咏着敦煌 。敦煌 ,无疑是此行的重头戏。而正因为有了莫高窟,敦煌才成其为敦煌 。无边大漠,苍凉遗址,那一刻的万般感触,确实是语言无法表述。对于很多人来讲,它是一个传奇、一种梦想、是时空轮回流转中的一道千年佛光。它是鲜活的,是艺术殿堂永远不灭的神话。
据莫高窟碑文记载,公元366年,有位叫乐尊的僧人云游到鸣沙山东麓脚下,夕阳照射在对面的三危山上,他忽然间看见山顶上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尊佛在金光中闪烁,一心修行的乐尊自认为这就是佛光显现,此地便是佛祖的圣地,于是顶礼膜拜,决心在这里拜佛修行,便请来工匠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佛门弟子、达宫贵人、商贾百姓,善男信女都来这里捐资开窟。从4世纪十六国的前秦时期至14世纪的一千多年中,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壁画是莫高窟艺术的精髓,规模宏大、题材广泛、艺术精湛无与伦比。1900年发现了著名的藏经洞,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精品震惊天下,同时也开始了外国强盗抢偷洞窟文物的丑恶历史。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一位外国学者看后感慨地说:“看了敦煌石窟,就等于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莫高窟的正中央就是闻名中外的九层楼,也叫“北大像”。洞窟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角系铃,随风作响。其间有弥勒佛坐像一尊,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我国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
容纳大佛的空间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楼外开两条通道 ,既可供就近观赏大佛,又是大佛头部和腰部的光线来源。这座洞窟的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当时为5层,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进行了重建并改为4层。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现在的9层。
参观莫高窟,必须由导游带领进入,大约十几人编为一组。据导游介绍,一般淡季可以看12个洞窟,旺季8个。为了保护洞窟里的绘画和塑像,所有洞窟都没有装灯,每个洞窟里都装着先进的电子监控设备,确保文物受到保护。而且,每个洞窟都是加锁的,导游手里拿着一大把钥匙,打开洞窟,带着游人进去,出来后立即锁上。
敦煌石窟介绍50字
如果说敦煌莫高窟凭借壁画闻名,龙门和云冈石窟凭石刻闻名的话,那么地处邯郸的响堂山石窟则凭借着婀娜的隋唐石窟和罕见的宝相花在中国石窟界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然除了宝相花之外,北响堂山石窟本身营造初就备受关注,可以说在北齐时期北响堂山石窟鼓山为当时北齐都城邺城到陪都晋阳的必经之路,信仰佛教的北齐皇帝高洋选择在这个重要的地方建寺庙开凿石窟,既用来作为行宫休息之用,另一方面也用作礼佛以表诚心。
现存北响堂山石窟景区主要包含了独乐寺遗址、宋塔以及石窟区域,我的北响堂山石窟从宋塔开始,这是一座宋代保存至今的仿木结构佛塔,其表面的仿木斗拱很是精美,诠释了宋代的建塔艺术。阶步行15-20分钟后就可以抵达石窟区域,现存的北响堂山石窟包括了9个洞窟,分为大业洞、刻经洞、二佛洞、释迎洞、嘉靖洞、无名洞、大佛洞以及未命名的2个窟龛。
敦煌石窟介绍150字左右
1、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2、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3、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