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州市民间艺术活动
泉州梨园戏是中国的珍稀剧种,保留著唐宋南戏特色。它植根于泉州,并随著泉州人的足迹而流传到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距今已有着 800 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广泛流播于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地区以及港澳台和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保存了宋元南戏的诸多剧本文学、音乐唱腔和演出规制。 梨园戏分为小梨园(七子班)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流派,各有其保留剧目“十八棚头”,保存有《朱文》、《刘文龙》、《蔡伯嘴》、《王魁》等南戏剧目 25 种,脚本中类似于《张协状元》中的“瓜”、“三合”、“净扮婆”等舞台提示,梨园戏至今仍存在于舞合表演上,保留了原生态舞台艺术。 梨园戏表演有一整套严格规范的表演形式,其基本动作称为“十八步科母”,各个行当均受其严格规范。音乐保留了南戏的鼓、萧、弦伴奏为主的形式;唱腔源于晋唐古乐,一字多腔,用泉音演唱,属曲牌体,至今沿用古曲牌名:如 [ 摩河兜勒 ] 、 [ 霓裳羽衣曲 ] ;琵琶系南琶,横弹,与唐制相仿;上弦乃晋代奚琴遗制;洞萧即唐之尺八;打击乐以南鼓(压脚鼓)为主,打法独特。 “棚”是梨园戏传统的演出场地,演出前都要举行“献棚”仪式,供奉戏祖师田都元帅,之后才开始扮角,跳加官。棚上正后方只摆设长条椅,回异于一般戏曲舞台的一桌二椅;南宋杂剧《眼药酸》的砌未“竹杯”,仍在梨园戏净、丑两个行当的表演中沿用。 梨园戏保存的文献资料和活态资料,从中可窥探到南戏文化、闽南地域文化,以及本土民间艺术的精华。从历史文化的意义上来说,梨园戏是一座无形的综合艺术信息库。
泉州西街有什么民间艺术活动
泉州西街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现在目前西街片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20多处,分属古建筑、古遗址、石刻等多种类别,还有未列入级别但保护较好的古建筑、古民居12处,拥有开元寺、东西塔、肃清门等景点。
西街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经象征了泉州的繁荣,它还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
一千多年来,这条古街区犹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链,将泉州唐宋以来众多绚丽多彩的文物胜迹和古街古民居以及附于其间的名贤逸事、民间传说一一贯穿起来。除了开元寺、东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现代洋楼外,还保留着大量风姿独特的古大厝,古色古香的木楼群,简直是一个活的建筑博物馆,既蕴含着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诉说着古城革故鼎新的百年沧桑巨变。
宣传泉州传统艺术
综述: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40处。西晋年间~~~安史之乱(280年左右)中原发生五胡乱华,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于晋江、洛阳江两岸,泉州自此兴起。迄今泉州部分家族的姓氏对应一个或多个郡望堂号,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来历。唐、宋、元朝,泉州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大港,当地人们普遍信仰宗教,各种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古代泉州河洛人民信仰道教,至唐朝时期佛教则更为鼎盛。宋、元时期的泉州,对外贸易发达,因此也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故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泉州迄今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明,主要的代表有汉族原生态曲艺“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布袋戏等。
泉州民俗
泉州素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泉州,周为七闽地,历年来出土的西周礼乐器和原始壁画,反映了二、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闽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风貌。唐朝中期以来,中原人南迁入泉;唐、五代时,不但城郊东湖常有游宴歌舞的记载,南安云台山下还建有常设性歌舞院馆。宋、元时代,泉州成为“市井十洲人”的“富洲”、“乐州”。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莫贪浪游,莫看百戏”。明、清时代,泉州地方戏曲、民间歌舞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泉州保留的戏曲文化遗产,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嘉礼”戏等剧种,其中较为出名的有:南音、北管、梨园戏和“提线木偶”。
泉州语言
泉州方言是泉州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泉州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泉州方言曾是闽南方言代表。泉州当地的语言是闽南语。
泉州宗教
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犹太教等诸多宗教,其宗教传播历史悠久、史迹丰富。唐代初期伊斯兰教传入泉州,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在泉州建造了7座清真寺。尚存有一座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泉州清净寺;又有一座闻名遐迩的伊斯兰教圣迹-灵山圣墓;还有被誉为国之瑰宝的伊斯兰石刻近300方。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摩尼教、印度教相继云集泉州。19世纪末叶,基督教、天主教再度传入。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游泉州时感慨“此地古称佛国,满地皆是圣人”这是对泉州宗教最好的诠释。
泉州文物
泉州境内有包括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泉州伊斯兰教博物馆、泉州南建筑博物馆在内的多家博物馆。此外,泉州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20处,分别是安平桥(五里桥)、清净寺、开元寺、郑成功墓、崇武城墙、洛阳桥、泉州天后宫、清源山石造像、九日山摩崖石刻、屈斗宫德化窑遗址、伊斯兰教圣墓、草庵石刻、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泉州府文庙、磁灶窑址、德济门遗址、泉州港古建筑、陈埭丁氏宗祠、安溪文庙、施琅宅、祠和墓。
泉州优秀民间艺术活动
泉州道观有:龙头山、天公观、城隍口、天后路、二郎巷、土地后等。
道教在泉州流传一千多年,宋代以后,儒、道、释为格局的文化思想形成,对泉州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泉州的岁时、婚事、生育、寿庆、丧事、营建和避邪等民俗,无不打上道教的烙印。
此外,泉州的地方戏曲、雕刻艺术、医药、体育民间文学等,都深受道教的影响。
由于道教传入泉州时间极早,在魏晋时就已初具规模。
泉州民俗表演
封建日
即“佛祖诞辰日”“佛生日”,菩萨诞辰日称“普度日”。
福建闽南民间传统节日,闽南语叫“闹热”。
闽南的农村过“封建日”,个别地方多达十几个。例如:农历三月十二日;农历四月二十六;农历八月初十;农历九月十六;农历九月二十八日等等。
“封建日”,祭拜各路神灵,游街,演社戏等,家家准备丰盛的菜肴。
前些年,官方禁止废除了封建日,但个别地方将“封建日”改为“民俗日”“风俗日”等
泉州民间美术
3月5日至6日,泉州市梨园古典剧院。
泉州高雅文艺术演出时间是3月5日至6日,地点在泉州市梨园古典剧院。整个演出时长大概160分钟左右。
泉州传统文化艺术
,泉州市认定并公布的第一批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名单共包含28个传统工艺项目,其中,鲤城共有10个传统工艺项目入选,具体包含:泉州木雕、泉州传统竹编工艺、泉州木偶头雕刻、泉州金苍绣技艺、泉州珠绣制作技艺、泉州戏具道具制作技艺、泉州彩扎、李尧宝刻纸、泉州花灯、泉州佛像雕塑技艺等
泉州市传承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活动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项目的22处遗产点中,就有一处是我国仅存的古海关遗址——泉州市舶司遗址。这对保护和修复中国海关历史物证,传承中国海关历史文化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这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公元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对古城泉州如此描述。泉州是10—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窗口,展现了中国完备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
泉州市舶司设置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是宋元国家政权设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其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市舶司专掌番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也就是承担船舶管理、货物监管、征税缉私、招徕迎送等现代海关、商务、港务、外办等职能。
泉州市舶司历经两宋、元、明三朝,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迁置福州,前后达385年之久。据海交史专家、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玲介绍,泉州市舶司一经设立,给当地海商提供进出口贸易便利,给朝廷带来巨大的财富,泉州市舶收入占当时全国一半的市舶收入。
泉州市舶司见证了泉州在宋元时期“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涨潮声中万国商”“船到城添外国人”“梯航万国”的繁荣景象,目睹了泉州港崛起为“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据《泉州海关志》记载,宋元明三代对海外贸易管理严格,国内外商人从泉州港出海或靠岸,必须先赴市舶司登记,凡从海外运货抵港,要先经市舶司抽分博买,即征收关税,否则没收船货并治罪。在宋初,泉州已是“蕃舶之饶,杂货山积”。在元代泉州海外贸易更是达到极盛,泉州对外通商的国家和地区由南宋时的58个增至98个,进口商品主要以香料、药物为主,出口商品则以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而且最多时进出口货物在四百种以上。 ?
泉州海关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泉州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市舶司文化,不断增强新时代海关人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同时,要结合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坚持防疫情和稳外贸并重,从海关历史文化中汲取力量,不负历史、不负韶华,主动融入泉州“海丝”先行区建设,为服务泉州口岸高水平开放、泉州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泉州市民族民间艺术活动
“举头三尺有神明”, ?中国是一个多种信仰并存的国家,有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有土生土长的神明、有圣贤、英雄演变而来的神明、有国外传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神明以及民间信仰的各种神明,他们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宗教文化体系。
泉州通淮关岳庙古称关王庙,明万历年间改称关帝庙,1914年增祀岳忠武王岳飞,改为关岳庙。
庙身由武成殿、崇先殿、三义庙三座并排的庙宇组成。
泉州通淮关岳庙武成殿
武成殿为关岳庙的正殿,正位祀关帝圣君(关羽)和岳武穆王(岳飞),又配祀关平、周仓、王甫、赵累。
泉州通淮关岳庙武成殿
右旁三义庙供奉着刘备、关羽、张飞、配祀诸葛亮、赵云。
泉州通淮关岳庙崇先殿
崇先殿设神像祀关帝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在崇先殿里面还有一尊端坐轿里的关圣夫子神像,民间俗称“二帝”,是在灾祸之年抬神像出巡的圣驾。
有关通淮关岳庙的最早记载是在明代。明清时期,福建各县都建有关帝庙,据文献记载,泉州的关帝庙不下一百座。
泉州通淮关岳庙所祭祀的人物,均具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义勇双全,忠心不二,尤以关羽为最。历代封建统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关羽当做“忠义”的化身,关羽的地位越来越高,“由候而王”,“旋而进帝”,最后被尊为“武圣人”。
关羽集“仁、义、礼、智、信”于一身,千里寻兄为“仁”;华阳放曹操为“义”,保嫂秉烛夜读春秋为“礼”;水淹七军为“”智,单刀赴会为“信”。一个“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的形象在世人面前。
关帝在民间拥有众多的信仰者,由人杰上升到万能之神,其代表的精神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