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长有哪些旅游团
华素琴
徐爱萍 师从扬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华素琴,1982年考入关塘扬剧团,1986年考入天长扬剧团主攻花旦,1987年参加安徽省中青年演员大奖赛获优秀表演奖。安徽省第一届,第二届艺术节获优表演奖,首届〝扬剧剧节〞获优秀表演奖。代表作品有《十把穿金扇》。
天长市旅游哪里最好
拥有琅琊山、皇甫山、韭山、神山四个国家森林公园,明皇陵、明中都城两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一批省级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
滁州名胜首推素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美誉的琅琊山,山中大片天然次生林保存完好,林壑幽美、溪流淙淙,密林之中掩映着建于唐代的琅琊寺和建于宋代的醉翁亭(全国四大名亭之首)及姊妹亭“丰乐亭”;还有集“古驿道、古关隘、古战场”于一体的“金陵锁钥”清流关。山间摩崖石刻遍布,其中“欧文苏字”碑、吴道子观自在菩萨石刻像被称为“镇山”之宝,标志着名山深厚的文化底蕴。生机勃勃的全国四大寿梅之一醉翁亭梅树,高大挺拔的独有树种醉翁榆、琅琊榆,更增添了琅琊山神奇的魅力。
凤阳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帝王之乡”、“花鼓之乡”、“大包干”发源地闻名遐迩。全县旅游景点众多,文化内涵精深,明皇陵、中都城遗址和明中都鼓楼气势雄伟;朱元璋出家礼佛的龙兴寺经过几年修复,规模宏大,香火鼎盛;凤阳东南部的韭山洞、禅窟寺、狼巷迷谷、卧牛湖构成了以自然山水野趣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区。
改革开放以后建成的全椒县吴敬梓纪念馆、天长博物馆(展有大量的西汉出土文物)组成两道亮丽的旅游风景线。全市还有高邮湖(在天长境内70平方公里)、明光女山湖古火山口、全椒碧云湖等大量的旅游资源正在规划开发中,发展旅游事业的潜力巨大。
天长到云南的旅游团
安徽天长汽车驾车路线:经杭瑞高速、沪昆高速到达昆明,全程约2159.1公里。
汽车行驶不经过贵州三穗县。
天长旅游局
天长镇位于井陉县西部,距县城15公里,名起于汉代,唐设天长军,后晋改为天威军,自宋熙宁八年(1075年)至公元1958年,一直为历代井陉县治之所。全镇共辖49个行政村,总面积1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800亩,其中水浇地21838亩。该镇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高品位的石灰石储量就达2亿多吨;该镇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境内石太铁路、石太高速公路、307国道、石阳公路纵横交错,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商贾云集,资源丰富,素有“燕晋通衢”之称;该镇有悠久的文化古迹,近千年历史留下无数名胜古迹,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2处、省级文保单位9处、市县级29处、未定级的有重要价值的历史遗存40余处,2008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该镇是集旅游与经济开发为一体的天然宝地。天长镇形如簸箕倚立,绵河潆于前,北岭居于后,依山傍水,山清水秀。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宋古城开发力度的加大,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这座古城不但美丽壮观而且更加生机勃勃。 ?
天长旅游景点
龙岗抗大八分校,釜山卧龙公园,草庙山的将军墓天长旅游景点基本就这些,剩下护国寺红草湖的我就不说了,肯定都去过,这几个里面抗大八分校还稍微有点意思
天长市周围旅游的地方
六洋湖位于安徽省滁州市的天长市东部,高邮湖的西侧。实际上是高邮湖西南面的一个小湖汊,现有高邮湖西大堤相隔。主要来水为王桥河,于界牌以北进入湖区,至李庄北注入高邮湖。西南~东北向长7公里,宽约1.5公里,湖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入湖总面积180平方公里,大部为丘陵区。
天长旅游公司
天长宋古城最初的开发意向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但由于种种原因,20余年间未付诸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开发运作是从2000年开始的,经过充分准备,2001年2月—2002年7月先后邀请原中宣部副部长、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翟泰丰,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国家建设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审定委员会领导专家阮仪三、王景慧等前来古城调研、考察、论证。经过以上一系列活动,进一步为开发宋古城旅游资源进行了准确定位。
天长宋古城的开发工作从2002年7月1日镇政府迁出王家大院正式起步,镇党委、政府班子并把保护开发工作作为全镇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立即引起了上级的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把此项工作也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首次历史性地写入了三干会议文件中,市委、市政府也把古城开发列入全市百项工程之一,省政府也把天长镇的小城镇建设列入50个试点镇之一。经过镇党委、政府班子的艰苦努力,宋古城的保护开发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投资750万元完成了环城路、停车场的基础工程和路面硬化绿化;投资16万元对大石桥进行了修复,更换护栏110余块,石狮112个,地铺218米;投资160万元,对王家庭院、城隍庙、玉峰山寺等景点进行了修复,其它文物景点也都得到了保护。
天长 旅游
你好,去那里游玩的话相对来说是要收费的,收的比较少,因为是在古镇上
天长镇之所以被称为河北最特别的古镇,就是由于这里的民俗文化中还包括有晋剧,这在我国的古镇当中是十分少见的。天长镇还被人们称为“石家庄的平遥古城”,首先是由于天长镇名起于汉代,在唐代中期时鼎盛,历史较悠久,并且这个古村落中保存了特别多的文物遗迹,完整率达到80%以上。其中大部分都是明清时期的民居住房。